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原因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2009-09-06    作者:赵士刚    来源:国史网 2009-09-0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三、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来看

  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上看,把“一化”同“三改”联系起来,认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或模式)需要配之以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因而也就需要结束新民主主义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认识首先来自经济理论层面提出的“发展战略(模式)”决定“体制模式”的分析框架,代表性的论著是刘国光主编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一书。书中指出:“一般来说,经济体制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择定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 据此,书中认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对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决定作用。[26]

  也有论者认为,来自经济理论层面的这个分析框架,还缺乏具体的史实支持。文锦指出:“制度改造从属于赶超战略的说法值得重新思考”,因为从当时的历史发展的逻辑看,如果将向私营企业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看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初级手段的话,“它实际上发生在推行赶超战略之前(前者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就开始了,而后者是从一五”时期才开始付诸实施),“因而将制度改造作为实施赶超战略的手段的说法至少不完全符合历史的逻辑”,“当时领导者对以计划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的崇尚,决不亚于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梦想。”[27]

  董志凯则从主观愿望和客观必要性上,作了两方面的分析,指出:“就当时的主观愿望而言,提出三大改造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即认为社会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不能同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并存。而时过境迁之后,全面分析当时的经济状况,可以看出,将工业化与三大改造联系在一起,不仅仅出于理论认识,而且来自实践的要求。这是由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所决定的。”[28]

  不少论者从客观必要性上,认为工业化是提前过渡的原因之一。1994年,沙健孙把胡乔木的观点工业化角度作了引申。他提出: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较强大,理应成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它不可能成为国民经济起飞的基地。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据此,“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正是适应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以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目标而提出来的”。[29] 2005年,沙健孙继续强调胡乔木“正是从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角度来论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的”。[30] 郭德宏也认为,“要实现工业化,就要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决定提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动因。”[31]

  近年来,朱佳木围绕这个问题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把“中国共产党决策层考虑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与选择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战略这两个问题联系起来”,用具体的文献和史实,说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是由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所决定的。朱佳木论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先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策。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做出的《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中,毛泽东加的一段话,表明中国共产党决策层已经倾向于把优先发展重工业当成为国家工业化的战略。1952年5月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财委)召开的全国财经会议上,李富春作关于“一五”计划指导思想与分行业计划的报告,明确提出“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会后,中财委会同有关部门做了两件事,一是对“一五”计划的轮廓草案作进一步修改,二是准备请苏联支援“一五”计划中重工业基建项目的有关材料。7月1日,陈云将“一五”计划草案报送毛泽东,要点是今后5年办些什么新的工厂,以便在七八月间向苏联提出需供设备的清单。随即,中央书记处于7月12日、14日、17日连续召开三次会议。在这些会上,中国共产党的决策者们认真研究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方针问题,最终敲定以建设重工业基础为五年计划的中心环节。而毛泽东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在此之后。[32] 朱佳木还指出,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决策层之所以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主观愿望和直接目的就是为了适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8月24日周恩来一行就“一五”计划中需要苏联援助的141个工业项目问题同斯大林商谈之后回到北京,毛泽东当晚便召集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并第一次提出“现在就要开始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的设想。为什么在讨论“一五”计划方针的会上,而且是在听取周恩来汇报访苏情况之后,毛泽东会提出要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个问题呢?朱佳木指出,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恰恰反映了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苏联答应对“一五”计划建设进行援助、决定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这三件事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中国共产党“主观上是为了加快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客观上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从苏联方面得到了援助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承诺。”“这个决定是出于抓住当时国内国际有利时机的考虑,力图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把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迅速搞上去。”[33]

  笔者认为,以上研究重在表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进一步的研究又表明,这种必然联系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构成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的主观动因。可以说,正是为了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所以才要考虑是否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经济条件;而又正是因为具备了过渡的条件,所以才能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因此,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是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的根本原因。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巡视员、研究员)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17页。

  [②]胡乔木:《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352页。

  [③]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342~346页。

  [④]龚育之:《关于十七年:从乔木同志的两篇文章谈起》,《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1期。

  [⑤]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216217页。

  [⑥]李力安:《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再认识的认识》,《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5期。

  [⑦]星:《新中国经济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216页。

  [⑧]张启华:《读懂毛泽东》,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5761页。

  [⑨]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241页。

  [⑩]李捷:《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及其历史意义》,《光明日报》2004年4月27日。

  [11]于光远:《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3页。

  [12]于光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3]石仲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关于革命转变的理论》,《党的文献》1989年第5期。

  [14]石仲泉:《我观毛泽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页。

  [15]项东:《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特点新探——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断原因的另一种解读》,《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2期。

  [16]郭德宏:《关于中国现代史研究中争论较大的一些问题》,《党史研究资料》2001年第1期。

  [17]石仲泉:《我观毛泽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205页。

  [18]郭德宏:《关于中国现代史研究中争论较大的一些问题》,《党史研究资料》2001年第1期。

  [19]逄先知、李捷:《毛泽东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党的文献》2001年第4期。

  [20]胡绳:《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第118、121页。

  [21]不少学者对这一讨论做过专门评述,如郭德宏《关于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和民粹主义的争论》(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稿》)、李志光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与民粹主义研究述综》(见《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2期)、陈述《如何看待毛泽东与民粹主义的关系》(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第4期)、孙学文等《关于毛泽东是否犯了民粹主义错误的争论概述》(见《党史文汇》2000年第5、6、7期)。

  [22]庞松:《八大前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座标》,《党的文献》2007年第1期。

  [23]王也扬:《历史地看待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及其变化》,《中共党史研究》2001第3期。

  [24]石仲泉:《我观毛泽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页。

  [25]见胡绳:[25]胡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6期。 

  [26]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653654页。

  [27]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工业卷)》,物价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28]董志凯:《三大改造对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的两重作用》,《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1期。

  [29]沙健孙:《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几点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

  [30]沙健孙: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再评价》,《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

  [31]郭德宏:《关于中国现代史研究中争论较大的一些问题》,《党史研究资料》200110

  [32]朱佳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当代中国史研究》200年第5期。

  [33]朱佳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当代中国史研究》200年第5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