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17页。
[②]胡乔木:《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352页。
[③]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342~346页。
[④]龚育之:《关于十七年:从乔木同志的两篇文章谈起》,《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1期。
[⑤]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216~217页。
[⑥]李力安:《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再认识的认识》,《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5期。
[⑦]苏星:《新中国经济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216页。
[⑧]张启华:《读懂毛泽东》,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61页。
[⑨]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241页。
[⑩]李捷:《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及其历史意义》,《光明日报》2004年4月27日。
[11]于光远:《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3页。
[12]于光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3]石仲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关于革命转变的理论》,《党的文献》1989年第5期。
[14]石仲泉:《我观毛泽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页。
[15]项东:《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特点新探——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断原因的另一种解读》,《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2期。
[16]郭德宏:《关于中国现代史研究中争论较大的一些问题》,《党史研究资料》2001年第1期。
[17]石仲泉:《我观毛泽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205页。
[18]郭德宏:《关于中国现代史研究中争论较大的一些问题》,《党史研究资料》2001年第1期。
[19]逄先知、李捷:《毛泽东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党的文献》2001年第4期。
[20]胡绳:《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第118、121页。
[21]不少学者对这一讨论做过专门评述,如郭德宏《关于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和民粹主义的争论》(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稿》)、李志光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与民粹主义研究述综》(见《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2期)、陈述《如何看待毛泽东与民粹主义的关系》(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第4期)、孙学文等《关于毛泽东是否犯了民粹主义错误的争论概述》(见《党史文汇》2000年第5、6、7期)。
[22]庞松:《八大前后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座标》,《党的文献》2007年第1期。
[23]王也扬:《历史地看待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及其变化》,《中共党史研究》2001第3期。
[24]石仲泉:《我观毛泽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页。
[25]见胡绳:[25]胡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6期。
[26]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9、653~654页。
[27]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工业卷)》,物价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28]董志凯:《三大改造对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的两重作用》,《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1期。
[29]沙健孙:《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几点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
[30]沙健孙:《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再评价》,《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
[31]郭德宏:《关于中国现代史研究中争论较大的一些问题》,《党史研究资料》2001年10期。
[32]朱佳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当代中国史研究》200年第5期。
[33]朱佳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当代中国史研究》20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