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丁抒:《阳谋——“反右”前后(修订本)》,香港,九十年代杂志社、臻善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09页
[②]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833页
[③]朱地:《一九五七年的中国》,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31页
[④]孙其明:《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整风运动——一论1957年的整风反右运动》,《同济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⑤]史略、许卿卿:《毛泽东与一九五七年整风反右》《党的文献》1991年第5期。
[⑥]《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05页。
[⑦]孙其明:《从整风转向反右原因何在——二论1957年的整风反右运动》,《同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⑧]朱正:《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35页。
[⑨]朱地:《一九五七年的中国》,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⑩]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王建郎等译,上海出版社1990年版,第268页。
[11]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840——845页
[1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619——622页
[13]陈雪薇:《1957年反右派斗争》,《新中国要事述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
[14]王德新:《试析反右派扩大化错误的原因》《潍坊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5]沉扬:《论一九五七年》,《青年论坛》1985年第2期。
[16]朱地:《一九五七年的中国》,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7]赵社民:《“指标现象”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3期。
[18]《伟大的历史文献》,红旗出版社1981年版,第140——141页。
[19]李青:《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及其严重扩大化的起因和教训》,《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6期。
[20]师春苗:《五十年代美国对华政策与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关系》,《广东党史》2002年第6期。
[2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05页。
[2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3页。
[23]李锐:《毛泽东的早年和晚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0页。
[24]从进:《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3页。
[25]萧永宏:《反右扩大化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异常发展》,《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
[26]赵社民:《关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和教训》,《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7]从进:《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3页。
[28]朱凯:《中国共产党整党整风精神史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253页。
[29]赵社民:《关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和教训》,《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3期。
[30]宋荐戈:《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山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1期。
[31](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32](英)纳拉纳拉扬·达斯:《中国的反右运动》,欣文、唐明译,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40页。
[33]默尔·戈德曼:《党与知识分子》,(美)《剑桥中国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8页。
[34]赵社民:《关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和教训》,《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5]王德新《略论反右派斗争与八大路线的中断》,《昌维师专学报》2001年第6期。
[37]《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05页。
[38]金春明:《建国后三十三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8、101页。
[39]黎澍:《毛泽东与“百家争鸣”》,《书林》1989年第2期。
[40]操国胜:《关于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几个问题》,《池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41]王东:《反右派斗争理论之反思》,《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