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三线建设决策成因及建设得失研究评述
发布时间: 2009-09-05    作者:李彩华 张越 蔺如亮    来源:国史网 2009-09-05
  字体:(     ) 关闭窗口

3.辨证看待三线建设

 陈东林认为:三线建设的成就是主要的,首先,三线建设在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以东西方划分前后方的国防战略方针,建成了巩固的西部后方,成为保卫祖国安全、反对敌对势力入侵,打击分裂主义活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强保障。三线建设建立的当代中国强大的西部国防工业基地,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反侵略战争和祖国统一军事行动中,将发挥极其重要的军事作用。其次,通过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差距再度得到缩小,初步改变了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在西部建成了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西部的生产力水平。并且,建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初步繁荣。总的来看,抓“吃穿用”和抓“三线建设”都是国家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存在孰是孰非的判断,只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三线建设的所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但出现的失误与偏差也是不可忽略的。[23]

李彩华认为:可以说在微观与中观战术角度上存在着失误,但在宏观的战略角度来说是成功的,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三线建设的历史与现实作用,一是成功地在我国内地建设起比较完整的国防工业基地,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对国家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二是确实改变了我国生产力布局过分畸形的局面,缩小了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三是创造了进一步开发西部的物质力量和客观环境,有利于我国东西部优势的结合,它将对未来中国经济产生长远影响。三线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建设规模过大,战线拉的太长;违背客观规律,违反基建程序;选点过于分散,布局不尽合理;经济结构不合理,忽视生活福利;;管理上自我封闭,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低。[24]

任键、陈谟认为:三线建设取得了不可否定的历史成就:建成了相对独立的战略后方基地;实现了工业布局的纵深化,改变了工业基地布局过浅的格局;改善了中国西部的交通条件;大大增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推动了三线地区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三线建设的问题:规模太大,战线太长;布局分散,少数单位进山太深;施工过急,仓促上马,未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投资不配套,质量效益差,忽视各领域协调发展;重生产轻生活,职工福利欠帐多;没有很好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的原则,忽视军民兼容和综合能力的开发,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和军事经济的持续发展等等。[25]

李晓慧指出了三线建设的历史功绩:第一,三线建设在我国国土纵深地带建立起了强大的战略后方基地,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国防,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第二,三线建设有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第三,三线建设改善了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推动了三线地区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三线建设的经验教训:第一,宏观布局的科学,微观布局的失调。第二,投资规模过大,施工操之过急,难免有些顾此失彼。第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军民兼容性差。[26]

基本持本观点的还有:阎放鸣、汪海波、董志凯、吴江、邬翊光、赵士刚、谷振华、李久林等人[27]

(李彩华,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张越、蔺如亮,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马英民:《当代中国建设史上的创举——三线建设》,《北京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

[]张才良:《贵州三线建设述论》,《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4期。

[]宁志一、刘小兰:《论三线建设与四川现代化进程》,《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6期。

[]见孙东升:《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茂桐:《三线建设:中国基本建设史上的空前奇迹》,《党史文汇》1999年第6期;何海翔:《毛泽东西部开发思想初探及其评价》,《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1期。

[]李晓慧:《论三线建设的功过是非》,《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任健、陈谟:《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反思》,《国防与经济建设史研究》2001年第1

[]见阎放鸣:《三线建设述评》,《中共党史研究》1987年第4期;何山:《中国“大三线”揭开神秘的面纱》,《中国西部》2003年第2期。

[]陈东林:《从吃穿用计划到战备计划》,《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

[]王培:60 年代中期中共转变经济建设方针的原由》,《北京党史研究》1997 年第1 期。

[]董宝训:《影响三线建设决策相关因素的历史透析》,《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1]黄荣华:《试析19641978年的三线建设》,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12]周民良:《西部开发历史进程的回顾与思考》,《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0年第19期。

[13]徐焰:《“革命加战争还是和平与发展”——五十年来我国对时代特点的认识》,《百年潮》1999年第3期。

[14]马英民:《当代中国建设史上的创举——三线建设》,《北京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

[15]茂桐:《三线建设:中国基本建设史上的空前奇迹》,《党史文汇》1999年第6期。

[16]孟仁忠:《党的三代领导核心西部开发思想比较研究》,《军事经济思想》,2001年第1期;宋宜昌:《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反思》,《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钱敏:《谈西南三线建设》,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孙东升:《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17]《提高运输业的投资效果》,《人民日报》198081

[18]《贯彻调整方针必须清理“左”的影响》,《贵州日报》1981220

[19]《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论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人民日报》198149

[20]周民良:《西部开发历史进程的回顾与思考》,《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0年第19期。

[21]徐焰:《“革命加战争还是和平与发展”——五十年来我国对时代特点的认识》,百年潮》1999年第3期。

[22]陈睦富:《“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历史启示》,《咸宁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23]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24]李彩华:《三线建设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任健、陈谟:《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反思》,《国防与经济建设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6]李晓慧:《论三线建设的功过是非》,《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7]阎放鸣:《三线建设述评》,《中共党史研究》1987年第4期;汪海波:《中国工业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董志凯、吴江:《我国三次西部开发的回顾与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邬翊光:《论沿海和内地生产力布局的协调关系》,《国土开发与整治》创刊号;赵士刚、谷振华:《对“三线”建设的历史分析》,《军事经济研究》=006年第6期;李久林:《对三线建设评价问题的再认识》,《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5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