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研究
共和国六十年话沧桑:新中国后30年站在前30年的基础上——金冲及研究员专访
发布时间: 2009-07-02    作者:王广 王建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07-01
  字体:(     ) 关闭窗口

   专家小传
  金冲及,辛亥革命史和孙中山研究专家。中国史学会原会长。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历任复旦大学团委书记、教务部副主任、教学科学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委《未定文稿》主编,文化部政策研究室研究人员,北京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孙中山研究会秘书长、会长,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周恩来传》、《刘少奇传》、《毛泽东传》(主编);合著有《辛亥革命史稿》、《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论清末的立宪运动》等。

   不能把革命现代化对立起来
  记者:金先生您好!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解读,存在着革命模式与现代化模式两种理路,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两种解读模式的?革命现代化,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中,是不是构成一种分离式对立的关系?
  金冲及:革命模式和现代化模式问题,在近代史领域里面,很多人谈过。我不赞成是革命模式还是现代化模式的提法。因为这样等于把革命和现代化对立起来了——是要革命,还是要现代化。
  实际上,所有革命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后能够实现现代化。而为了实现现代化,在近代社会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要革命,这两者是不可分的。在十五大报告里,江泽民同志有一个说法,他说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在某种程度上讲,前一个任务是革命的问题,后一个任务是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也就是说革命是为实现现代化创造必要的前提。历来,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以及中国所有的先进分子,他们讲振兴中华,目的都是希望中国能够走向现代化,顺应时代的潮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当时面对的情况是封建势力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能够用温和的,而不是革命的办法吗?实际上做不到。尽管做不到,但在一开始的时候,还都想试一试,能不能用温和的办法来实现现代化。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毛泽东在《湘江评论》里也讲要实行无血的革命。让千百万人起来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哪里是容易的事,不是万不得已,谁会去走这样的一条路?
  关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有这样一类说法:国共之间为什么要打起来?一次是大革命后的十年内战,一次是解放战争。为什么要打?不打对于和平建设不是更好吗?实际上从共产党来讲,在大革命的时候,是真心诚意希望国共合作的,甚至在·一二大屠杀前夜,很多人还抱着这样的希望,以后还认为武汉政府是一个革命政府。但是,国民党以突然袭击的方式进行大屠杀,问题是这样尖锐地摆在面前:是坐以待毙,还是奋起反抗?很明显,不能坐以待毙,只能起而抗争。这实在是不得已的。抗战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确实也是希望和平,但蒋介石认为优势全在他那里,他还有美国的支持。蒋介石当时有两个方案,一个是何应钦提的,两到三年消灭共产党;一个是陈诚提的,半年消灭共产党。结果,蒋介石接受了陈诚的方案。这两个方案都是要消灭共产党,他要消灭你了,你怎么办?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化是目标,革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那个阶段不得已才采取的手段。
  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清楚,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一些人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那么革命是不是就是对这些人的全部否定呢?并不是这样的。这里面有许多人是爱国的,他们希望国家现代化,他们从教育、实业这方面来努力,但这不能解决问题,这条路走不通;但他们出于爱国的愿望所做的工作还是要肯定的,尽管他们在那时候不能指明中国真正的出路,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 

   新中国后30年站在前30年的基础上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