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梦 >> 专家解读
张占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努力实现经济强国梦
发布时间: 2013-09-12    作者:张占斌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3-09-12
  字体:(     ) 关闭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远景构想,李克强总理亦数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和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强国梦的必然选择。
  已成为经济大国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
  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影响等方面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影响等层面来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从经济总量看,我国已具备经济大国应有的经济规模。经济大国首先要有世界排名靠前的经济规模。1978年我国GDP只有1482亿美元,2012年我国GDP总量已超过74260亿美元,按照当期价格计算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约142倍,年均增长率约9.8%。2011年我国GDP达到73011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按照一般的经济理论研究表明,一个经济大国的经济规模应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5%左右,这是一个国家成为经济大国的必要条件。根据IMF的统计,2012年,美国、中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1.2%、10.2%、8.2%、5.0%。应当说,从经济规模看我国已经完全迈入了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
  从经济结构看,我国已具备经济大国应有的产业特征。经济学理论一般用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变化来反映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这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判断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目前农业劳动者就业比重每年下降约2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农业劳动者就业比重将由2011年的36%降至18%左右,这与世界经济强国达到高收入水平临界点时的比重将会很接近。此外,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制造业产值为2.05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到2012年底,我国钢、煤、水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基本确立。因此,从农业就业比重、制造业产值等产业结构的特征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正处于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挺进的战略机遇期。
  从经济效益看,我国已具备经济大国应有的经济条件。2012年我国人均GDP为6094美元,已迈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我国东部沿海部分发达省市来看,某些省市的经济总量或人均GDP已接近或超过世界上一些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的重要标志之一。按现行汇率计算,2012年广东省、江苏省和山东省的GDP总量都已接近或超过荷兰、瑞士等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天津、北京、上海等省市的人均GDP已接近或超过波兰、匈牙利等一些欧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已连续六年稳居世界第一位,这对于我国继续运用外汇储备支持国家战略物质储备,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经济效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从经济影响看,我国已具备经济大国应有的国际地位。一个国家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过程,必然是其在国际组织和事务中不断增加影响力与重要性的过程。过去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取得了年均增长率达到9.8%的骄人成就,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把目光投向中国,开始出现“从西潮到东风”的研究热潮。我国在世贸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经济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贸易规则、国际金融规则制定等领域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此外,我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性组织中正日益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区域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参与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的进程中,获得了经济大国应有的国际地位。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实现经济强国梦依然任重道远

结合经济强国的内涵特征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在体制机制、需求结构、科技创新、资源环境等方面与世界经济强国还有较远差距,实现经济强国之梦依然任重道远。

李克强总理在《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中指出:“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并成为经济强国,不是靠自我吹嘘,也不能自拉自唱,需要有国际眼光和国际标准。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国际比较。学术界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占比、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服务业产值占比、城市化率、国际储备货币占比等综合指标来表征和量化经济强国。

经济理论研究表明,世界性的经济强国具有六个方面的内涵和特征:一是具有世界排名靠前的经济规模与较高的人均收入;二是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三是具备高水平和生态化的产业结构,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四是具有较高的城市化率,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五是具有可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发达稳健的金融体系;六是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结合经济强国的内涵特征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在体制机制、需求结构、科技创新、资源环境等方面与世界经济强国还有较远差距,实现经济强国之梦依然任重道远。

一是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我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通过改革开放的途径,使那些制约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阻碍生产力解放的体制机制逐步得到破除,农村改革红利、价格改革红利、国企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对外开放红利等得到极大地释放。但值得指出的是,当前我国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财税体制问题显现,金融体系尚不合理,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分配制度出现新矛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都有待深化,这些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

二是需求结构出现失衡现象。我国30多年经济发展的奇迹,主要是建立在过于依赖外部需求的基础之上。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张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升,世界性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日益加剧,国际市场的萎缩催生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从而遏制我国外需的增长。此外,我国的内部需求过度依赖于投资需求,而消费需求则相对疲软,大量财产性收入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大部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普遍不足,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不稳。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一个经济强国必定是一个科技创新强国,科技创新强国在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创新等方面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应当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能力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但一方面我国原创性的发明、关键技术的掌握与世界经济强国有不少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现有研究表明,2012年我国科技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位居第18位,与科技创新强国还有较远距离。另一方面,我国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不多,新兴产业带动作用不强,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较弱。

四是资源环境约束突出。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走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路子,原油、原煤、天然气、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供给制约因素在加剧。与经济强国相比,我国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废水排放量等指标都有很大差距。IMF的研究表明,美国以21.2%的GDP世界占比消耗了世界一次能源总量的17.7%,而中国以10.2%的GDP世界占比却消耗了世界一次能源总量的21.9%。此外,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雾霾等天气频频发生,老百姓批评意见很多,这都表明我国实现经济强国梦依然有很远的路要走。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助推经济强国梦的实现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需要以改革促进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和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将发展绿色经济、深化对外开放和促进社会公正结合起来形成新保障。

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战略转变,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以改革促进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和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将发展绿色经济、深化对外开放和促进社会公正结合起来形成新保障,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为我国实现经济强国梦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第一,释放改革红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是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注意发挥财政的杠杠性作用,推动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这可以使人民更有效地监督财政收支、优化支出状况,使得公共财政支出更多地向民生倾斜。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构建地方税体系。二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加快发展草根金融机构,完善金融体系,要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三是要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城乡就业体制、医疗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领域的改革。改革既要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协调,深化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

第二,挖掘内需潜力,调整需求结构。

需求结构失衡是我国与经济强国的重要差距之一,因此,我国必须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为实现经济强国梦奠定坚实基础。挖掘内需潜力的重点是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是农民变市民的过程,意味着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因此,无论是从供给角度还是从需求角度,推进城镇化都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2012年城镇化已达到52.67%,但城镇户籍人口只有36%左右。在这种形势下,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突破,为调整我国需求结构失衡夯实基础。

第三,推动创新驱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正在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性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表面上看是从高速增长向次高速或中高速增长转变,实质上是从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发展驱动转变。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在稳增长中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方向升级。

第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资源环境约束更加显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因此,我国要积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中。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三方面的关系,建立激励相容的绿色改革机制。要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为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障。

第五,深化对外开放,开拓未来发展空间。深化对外开放进程,创造我国开放新红利,既是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内容,又是我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战略路径。一是要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并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二是要创新开放模式,深化沿海开放,扩大对外开放,打造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新模式。三是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四是要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在实现经济强国梦的征程中,我国要进一步适应全球化新形势,努力打造对外开放升级版,不断释放对外开放新红利。

第六,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国建设经济强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我国正处于努力建设经济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只有充分地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落实各种机会平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才能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为我国打造经济升级版,顺利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保驾护航。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 中国经济增长成功的三个具体原因
    2. 中国经济四十年市场化改革的回顾
    3. 2017中国经济:更显新常态特征 更具新时代韧性
    4. 世界经济稳健复苏中的“中国贡献”
    5. 重塑中国经济的思想伟力
    6. 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7. 推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8. 曹远征:中国经济将在平稳中实现动能转换
    9. 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健康增长
    10. 中国经济向好势头持续发展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