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梦 >> 专家解读
张颐武:“中国梦”是当下中国对未来的期许
发布时间: 2013-04-08    作者:万鹏    来源:人民网 2013-03-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人民网北京3月28日电(记者 万鹏)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近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在《党建》撰文指出,中国梦既是对170多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中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也是当下中国对自己的未来的期许;既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也是对普通人个人的希望和追求的表达。

一百七十多年民族发展历程凝成中国近现代精神,使中国精神具有明确的民族指向和奋斗目标

梁启超在1902年的《新中国未来记》中,写出了他对中国未来的期望:“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在中国面临危机的时刻,中国梦一直是支撑我们走向未来的最灿烂的希望和最坚定的信念。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从未中断过的文明。正是这种连续性给了中国人在近现代民族危亡的时刻一种坚定的力量和信念,自己的民族不可能在危机中沉沦,也必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中国人在19世纪中叶之后的奋起,其实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而生动的体现。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中国历史的低点,我们体验了国运的衰败和3000年没有的大变局,中国人在这种转变中体验了痛苦和艰难,也有深沉的民族悲情和苦难记忆,由此也形成了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近现代民族精神。在这一精神的鼓励下,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向何处去的艰辛探索。

和一些国家所具有的殖民主义的历史完全不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没有侵略和掠夺他人,也没有扩张和占领,而是这个民族在追求自身崛起的路上也在表现出自己的“以德报怨”“和而不同”“扶弱抑强”的情怀。这些其实都是中华文化对人类的普遍价值的贡献和珍重。中国的发展其实不仅仅是这个民族本身的发展,也是中华民族期望的对人类做出贡献、参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努力,也会为人类的共同价值添加来自中国的资源。

30多年前,中国人正是在这样的面对自己的梦想和困难的坦诚之中开始创造我们的今天的。应该说,这30多年,和所有那些曾经流行和广泛传播的悲观失望的预言相反,中国人的努力已经让“中国梦”有了更加灿烂的前景。尽管今天的中国仍然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今天我们是在一个100多年的近现代历史中从未有过的新的平台上,我们所遇到的新的问题和挑战正是由于我们有着更为高远的梦想。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 张颐武:在奋斗中抵达梦想新高度
    2. 中国未来 灿烂而光明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