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 史家评议 >> 政治
张金才:“四个全面”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指引
发布时间: 2017-12-19    作者:张金才    来源:第十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7-09-01
  字体:(     ) 关闭窗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战略指引。 

  一、“四个全面”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布局,它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针对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实践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总体思路清楚、战略布局明晰;一个是各项工作都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和推进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目标基础上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其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其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党中央把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重要内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以上各项工作的总目标和工作重点,就是该项工作的总抓手。建立在这些工作领域之上的“四个全面”,就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体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也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针对性。2015年2月11日,习近平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讲话中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1]同年3月29日,他在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成员时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两年多来,我们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2]这两段话是习近平2015年2月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首次将“四个全面”定位为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不久之后讲的,是迄今为止习近平关于“四个全面”提出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较为完整和明确的说明。这两段话为我们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和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及现实针对性指明了方向。 

  从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党的自身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安全的食品药品、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更安定的社会环境;期盼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打官司不靠托人情、找关系也能得到公正判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发展实际,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逐步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都是从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深化改革是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啃下改革这块硬骨头的顶层设计。全面依法治国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势头、夯实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法治基础的战略举措。全面从严治党是切实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新的伟大工程。可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解决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主要矛盾的过程中自然提出的,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和历史必然性。 

  从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有其现实的针对性。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势头总体是好的。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3] 

  在依法治国方面,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4] 

  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5]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必须从严治党。由上可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问题导向,着眼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提出和形成的,有其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二、“四个全面”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保障 

  为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形成,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战略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发展动力。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极富感召力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继续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继续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做好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意义十分重大。“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全面依法治国的保障作用。当前,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7]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重要步伐。这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这些年来,我们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新的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保持和发展,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和完善。同时,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尤其是在一些党员干部中还存在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削弱了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也直接影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为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并取得明显成效,作风建设实现根本性好转,深得党心民心。这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确保这一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三、“四个全面”体现的治国理政战略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着眼于到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战略部署。然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体现出的治国理政战略思想[8],却超越了2020年的时间限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从“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然具有时限性,就是说到2020年要如期实现,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开始就是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视域来定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是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步,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物质基础。2015年7月9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9]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密切的联系,其所体现的战略目标辅之以战略举措的治国理政思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肯定会上一个大台阶,但在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同样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不断产生出来。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仍然要靠全面深化改革。也就是说,改革仍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对此,习近平进行过多次重要论述。2012年12月31日,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0]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11]同年12月26日,他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12]这些重要论述表明,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更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习近平2014年10月23日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此进行了深刻阐述。他指出:“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部署,既是立足于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考量,也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谋划。从现在的情况看,只要国际国内不发生大的波折,经过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应该可以如期实现。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又指出:“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13]这就清楚地说明了全面依法治国不仅仅是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意义。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必将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对依法治国的要求也必将越来越高。全面依法治国也可以说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面依法治国仍然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后,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和从严治党制度建设的日益完善,当前我们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届时肯定会有根本好转,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肯定会明显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也肯定会更加巩固。但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党依然要面临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仍然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这是要贯穿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始终的战略任务。因此,习近平2013年1月22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14] 

  从“四个全面”的总体来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只要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就要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并继续以此作为三大战略举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奠定的坚实物质基础上,协同为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发展动力、法治保障、政治保证和战略指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反复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15]“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16]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1]《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人民日报》2015年2月13日。 

  [2]《习近平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成员》,《人民日报》2015年3月30日。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9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94—495页。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5]《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月22日),转引自《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页。 

  [6]《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5年2月2日),转引自《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页。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8]学术界有研究者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称作“战略思想”,笔者认为这是不够准确和规范的,也与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及领导人讲话中“战略布局”的一贯提法和定位不相一致。“四个全面”作为一种战略布局的确体现了一定的“战略思想”,但二者本身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9]《共建伙伴关系 共创美好未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7月10日。 

  [10]转引自《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11]转引自《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9—10页。 

  [12]《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 

  [13]《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1—12、12—13页。 

  [14]《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23页。 

  [15]《在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成员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3月30日。 

  [16]《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人民日报》2016年1月31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