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 >> 史家评议 >> 要总结历史经验
杨俊: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时期的内在统一性
发布时间: 2017-12-18    作者:杨俊    来源:第十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09-01
  字体:(     ) 关闭窗口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不能否定”重要论述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他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以下简称“两个不能否定”)。[1]习近平总书记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整个历史过程的概括,不仅实事求是地讲出了历史的本然和历史的所以然,更是站在政治高度对重大历史问题、基本理论问题和根本道路问题的鲜明回答,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于这一重大问题的根本立场和鲜明态度。对于全党全国人民思想的凝聚统一,团结一致向前看,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反复领会这个讲话的精神。 

  一、“干的都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这里所讲的社会主义,是指由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共同创立的,并且依据不同的民族形式和时代条件,而由后继者不断增添新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私有制是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源,他们提出取代必然要灭亡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未来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是革命性地扬弃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崭新社会,其根本特征是消灭私有制,克服了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实行按劳分配,广大劳动人民摆脱了异化劳动中的被剥削的地位,真正实现了自由和平等权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前者变成后者的“极其艰难而又漫长的”革命转变时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人,列宁关于阶级、国家、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以及他领导的苏维埃国家的实践等,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实现社会主义这一无产阶级的根本目标和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是坚贞不渝。中共一大就确定的直接搞社会主义革命。随着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加深,中共二大确定首先进行民主革命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到1952年底,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完成和国民经济的完全恢复,公营经济的比例也取得压倒优势,已经完全具备采取“实际的社会主义步骤”的基础了,中共中央遂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给中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主义道路,保障了民族独立和基本民生,避免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容易出现的剧烈贫富分化、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经济命脉被外国控制等问题,使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各方面事业取得突破性的大发展。我们在短时间内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由于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从未遇到的新课题,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也发生过许多失误和曲折,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党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通过总结历史经验,邓小平同志要求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断丰富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由于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脱胎出来的,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和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统一起来,通过自己的发展、壮大而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过这样的长期探索,我们党形成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不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照邓小平同志的说法,就是“没有丢马克思,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人过去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就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现在搞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在中国,除了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任何其他道路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能够给中国带来这样的发展。 

  二、一脉相承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指导我们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本质和规律,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即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前进和实践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从自身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才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带有奠基性质的并且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众所周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关键靠的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正是因为离开了他自己制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新时期,正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即恢复毛泽东同志曾长期倡导的思想路线开始的。这样,我们党在回答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伟大的理论成果,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三、共同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所确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制度,具有奠基、开创、探索的意义,带有根本的性质和决定性的作用。这些新中国赖以立国的基本原则包括: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本质、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纲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方法,以及毛泽东同志所归纳的六条政治标准(即: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等等。这些新中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领导下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以及人民革命军事制度等。 

  毛泽东时代所创设的我国立国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实现了我国国家性质和制度形态上质的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3]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旗帜鲜明地坚持和继承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六条政治标准”,进而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在继承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党也汲取了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发展了其中一些正确思想的萌芽,并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制度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四、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共同奋斗的历史主线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这是因为生产力归根结底是决定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来说,只有新的生产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才能得到巩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等中共领导人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经济的落后造成的压力和束缚,迫切希望中国很快地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为了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他们投入了全部精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以前所未有的主人翁姿态和高涨的创造热情投入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社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面临的崭新课题。党曾经号召学习苏联经验,但很快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积累了重要经验。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速度规模问题上存在着不顾客观条件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问题,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表现出片面强调和扩大化的错误。这些错误,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应该说,这些错误或失误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客观原因。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错误和失误,也是我们党的艰难探索历程中总结出来的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历史过程本身也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主线里面的客观存在的环节和链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时代主题转换的背景下,通过总结中国和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下,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五、统一的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根本任务 

  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就是替代一般规律中的资本主义阶段、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基础的社会阶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的社会阶段。从时间跨度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尽快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面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提出并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同志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发展阶段和主要任务有了许多正确认识,逐步形成了一些十分重要而又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要点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仍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生产力是根本任务,长期落后就有可能被“开除球籍”;当前社会主义阶段属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不能混淆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的区别等。这些理论是对我国国情的准确认识和科学估计。直到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还明确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是从1957年夏季起,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思想起了变化,总的趋势是由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放到次要地位,并且发展到搞“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极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任务虽然有很多,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基本国情和历史背景,根本的一条是发展生产力。他领导全党实行拨乱反正,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可以说是继续了毛泽东同志开始的、又由他一度中断的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国家的根本任务没有变。 

  六、物质技术基础、理论探索和经验教训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恢复国民经济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党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经历严重曲折,但各方面建设仍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和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工业化取得飞跃性的进步,交通运输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些都为增强国防力量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条件,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这一时期,我国基本医疗和教育得到普及,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得到逐步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进步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在广大人民中间逐渐被接受。在外交工作方面也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总的来看,经济发展速度尽管有起伏,但总体上看还是比较快的。总之,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所赖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在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也是在这个时期培养和积累起来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得以向全面的现代化迈进。 

  为了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之时起,我们党就开始了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共领导人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和观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外交等领域。这些重要思想成果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正是由于以往的错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开放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政策不行。从指导思想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根本上是因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且毫不动摇地加以贯彻。这条基本路线,就是在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一定意义上,改革开放就是在继承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纠正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理论观点及其指导下的影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道路和方法,从而形成新的社会主义模式,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总而言之,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看,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既有重大区别,又有本质联系。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两者有机统一。应该说,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都是社会主义发展发展链条上环环相扣的“结”,这种联系并不只是时间上的顺延和承续,而是在坚持指导思想、发展道路、政治前提、根本任务、奋斗目标和物质技术基础等本质方面一脉相承关系,是一种在继承的基础上又与时俱进的发展和创新的关系。 

  改革开放前后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问题。当前,党和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新的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满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1]《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3]《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