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 >> 与祖国在一起
背依祖国 相信未来——香港民众期盼更加美好的明天
发布时间: 2017-06-28    作者:    来源:新华社 2017-06-26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华社记者张雅诗 周雪婷

  香港回归祖国20年,期间经历过不少高低起伏。记者近日采访了来自不同阶层和背景的香港市民――从商的,看到背靠祖国而带来的庞大机遇;做教育的,乐见政府在科技教育上加强投放资源;做体力劳动的,对特区政府为劳动阶层推出最低工资等政策感到欣慰。这些一直在社会上默默付出的市民,在自己的领域上各有经历和体会,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对香港未来充满信心。

  “我对工作前景是乐观的,尤其我们主要依靠内地市场,至少我身处的行业是这样。”从事化工原材料销售的刘康强这样对记者说。

  谈起香港的未来,刘康强和多个不同行业的市民不约而同地认为,只要放眼祖国,就能获得更多机遇,不愁出路。

  在香港土生土长、出身于普通家庭的刘康强,自1995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化工行业,目前在一家外企任职营销经理,主要负责中国内地业务,每个月都要出差到内地。

  “香港的将来与内地密不可分,而正因为内地快速发展,香港人可以涉及的行业更多更广。”他举例说,香港的企业以往主要做塑胶原材料等下游工业,后来发展至钢材、石油化工,这些商机绝大部分来自内地。

  同样因工作需要经常来往香港与内地的港人冯先生,在一家内地互联网公司担任公关,负责将当前内地互联网最新的理念和服务带到香港,并进行香港本地化。他相信,香港的未来还是应该由创新科技来带动。

  冯先生认为,香港金融法规完善、思想开放,可提供各类专业服务,凭着这些优势,香港现在应该更重视创新科技及金融科技,若能赶上这波潮流,对香港未来还是充满信心。

  冯先生经常要去内地出差,有时候一个月内在北京、上海的时间比在香港的时间还长。他表示,科技发展迅速,一定要深入频繁地了解,才能跟上节奏,他认为,互联网是当前最有希望的产业,在内地互联网企业工作,升职的机会也较大。

  香港学生也越来越热衷于“北上”求学。20岁的张然是其中一分子,他在高中毕业后选择到内地升学,目前在暨南大学攻读电子商务。

  “内地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很多企业也希望聘请拥有香港和内地背景的毕业生,以促进公司与内地企业合作和发展。”张然表示,自己了解香港本地情况,希望借着到内地升学认识当地文化,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

  毕业后能否顺利找到理想工作,是每个年轻人都关心的课题。“我对于未来香港就业环境有信心,毕竟自己有两地的人脉。如果香港企业与内地合作的话,毕业生的选择会更多,始终内地市场比较大。”张然相信,有内地市场支持,香港的前景会更乐观,给年轻人的机遇也大大提升。

  香港回归以来,特区政府在多个方面优化政策措施,为下一代打造未来,通往更理想的道路,也关顾民生需要,为市民拓宽道路。

  “小朋友很有好奇心,看着他们会觉得很有希望。”任职出版社的李德辉表示,对香港未来充满期许,除了因为个人乐观,特区政府愿意在教育上投放资源也增加了他的信心。

  李德辉在毕业后当了3年小学老师,其后改行从事教科书出版,现在主要负责科技类教材的研究及销售。他表示,科技创新是全球大势所趋,如今香港开始为孩子筑起平台,一步一步增强这方面的教学内容,这有利于扩阔新生代将来的就业前路。

  过去20年,特区政府的不少政策也都照顾到劳工阶层。香港自2011年实施法定最低工资,基层雇员的工资水平获得多次提升。66岁的清洁工宝姐是受惠者之一。

  “法定最低工资最近又加了,我每月多了480块钱收入,好很多呢。”宝姐是潮州人,刻苦勤俭,精打细算,珍惜以劳力换取的分毫。她说,政府看到劳动阶层的艰辛和需要,为此她感到欣慰。

  宝姐每星期有两三天在闹市兼职派传单,看见街头人来人往,感受到这个都市的繁荣和活力。她相信人流带动商机,自己的饭碗可以拿得更稳。

  “在我们劳工阶层看来,香港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只要肯做,自然会有出路。”提到未来,宝姐深信,凭着一份拼搏向上的香港精神,以及有祖国作为后盾,明天一定会更好。

  

  新华社记者张雅诗 周雪婷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