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建党95周年 >> 专家评论
王炳林:学习是前进的基础
发布时间: 2016-09-23    作者:王炳林    来源:国史网 2016-07-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共产党开展学习的历程和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1951年5月,邓小平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步兵学校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特刊》题词:“学习是前进的基础”。这既是关于学习重要性的精辟论断,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不断前进的基础。每当遇到新挑战新任务,党及时组织开展学习,都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学习走到今天,党的历史也是一部学习的历史。 

  一、中国共产党在学习中成长壮大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先进分子学习、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成果。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马克思列宁主义显示了巨大威力。于是,学习十月革命的经验,进而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有着不同经历的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和反复比较,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先进分子纷纷准备建立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仍然是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群众中,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中接受锻炼,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是在不断学习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自身素养,从而不断成长壮大起来。大革命时期,党在北京、广州、武昌等地成立了规模不等的党校,成为党的组织化学习的重要基地。党还通过创办工人学校、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方式组织党员和先进分子进行学习。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党内教育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党在根据地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红军特科学校、游击队干部学校等比较正规化的教育机构,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切实提高广大党员的知识水平和党的领导能力,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学习。随后,中共中央决定开展一个学习运动。从开展学习运动发展到整风学习,使党的学习呈现出崭新局面。1939年2月,中共中央专门成立了干部教育部,统一领导学习运动。在陕北,中国共产党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延安大学等学校,党的领导人经常到学校讲课。这些学校成为全党进行系统学习的重要阵地。党员干部联系实际、结合党的历史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有关政策和各项业务知识。全党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党的理论水平,促进了全党的团结,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夯实了基础。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面对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毛泽东向全党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1页。)通过学习,解决了新中国建设急需的人才等问题,对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学习活动,邓小平曾给予积极评价:“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重新学习。那一次我们学得不坏,进城以后,很快恢复了经济,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3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要奋起直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才匮乏。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对于学习的内容,中央也有明确要求。一是继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既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全党的一次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活动。二是学习研究党的历史。在全党学习研究党的历史的基础上,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三是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知识,主要是学经济学、学科学技术、学管理。全党重新学习的活动,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素养和知识能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先例可循,只有靠我们自己不断地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和开拓。这一时期,党中央特别强调学习应该养成习惯,形成制度,并努力构建自上而下的学习制度:一是建立健全省部级在职领导干部学习制度;二是举办高级领导干部理论研讨班;三是开创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制度;四是加强党校轮训干部的力度。进入21世纪,中国对发源于西方的“学习型”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中共十八大提出,必须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作为执政党建设的统一目标提出来,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重大理论创新。 

  二、中国共产党开展学习的基本经验 

  开展学习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与自我完善的强劲动力。纵观党的学习史,有丰富的经验值得总结。 

  1.准确把握学习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在学习内容上,既有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有与时俱进的内容。毛泽东曾经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3页。)也就是说,理论、历史以及与工作紧密相关的知识是永恒的学习主题。 

  理论学习要始终放在首位。学习理论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认知。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重视学习科学理论,不注意提高思想理论素养。中国共产党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解和运用的结果。党员干部只有坚信这样的科学理论,才能树立崇高的理想,才能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首要任务是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理论学习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党的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学习活动,都对党的理论创新起了推动作用。延安时期全党的学习运动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的学习活动则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旦被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和接受,就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的物质力量。学习推动创新,创新呼吁学习,两者的良性互动是党的学习史上的宝贵经验。 

  学习历史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无论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有治国安邦的智慧,都有兴衰更替的经验教训。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知识是政治智慧的前提,人们可以从历史的宝藏中获取人生智慧和精神动力。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的党员,都需要学习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角度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对共产党人来说是最好的营养剂。 

  结合工作需要学习相关知识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基本功。应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认真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知识,不断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信息网络时代,需要掌握信息技术,并学会运用和管理网络媒体。党员干部只有努力用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丰富自己,才能不断提高理论素养、领导水平和精神境界。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学习是否有成效,学风至关重要。在党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错误的学风,一种是教条主义,即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书本,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另一种是经验主义,即忽视理论学习和理论指导,往往陷入事务主义,迷失前进方向。党在付出沉重代价后获得的基本经验是,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学会运用科学理论去认识和分析实际,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党在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教条主义者统治和“文化大革命”的磨难后,都切实感受到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极端重要性,通过学习,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习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要求来进行,要从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入手,带着问题学。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做到学中干、干中学,通过学习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善于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中汲取推动事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党的历次学习都是在推动事业发展,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维护和实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3.通过制度建设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学习靠自觉,也需要制度保障。如果没有一定的制度规范来约束,不能养成习惯,学习这样一种带有长期性的任务就很难持久地坚持下去。对于政党建设来讲,学习不仅是个人行为,而且是一种组织行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学习制度,使学习规范化,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动力来自于需求。让学习成为习惯的重要举措是把领导干部学习的情况与干部的考核、晋升联系起来,形成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就提出,选举中央委员,就要选取有学习精神的人。要坚持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还要让广大群众监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学习情况,把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强化考核结果的应用,在干部的评优奖励中,既要考察德能勤绩廉,也要注重考察学习情况。只有形成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才能激励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才能逐步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良好风尚。 

  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还要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转化制度,通过专题研讨、集体交流、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促使学习教育的成果及时通过决策机构运用于实践之中。当然,制度毕竟是外在的东西,要发挥作用还必须通过主体的自觉来实现,学习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之处,主要是主体的能动作用更明显,若无内在的主动性,学习是不会见成效的。制度建设的理想目标是促使党员树立终身学习、自觉学习的理念,使广大党员既要适应性地学习,也要预见性地学习、发展性地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人生态度。 

  4.领导干部要成为爱好学习的模范 

  持之以恒地搞好学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就难以取得实效。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是学习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而且是实践者,他们勤于学习的行动和博学多识的风范是全党学习的榜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领导坚持集体学习,更是为全党做出了表率,为在全党树立学习风气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领导干部在开展学习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应承担三种角色,即精心组织者、积极促进者和自觉实践者。作为组织者,就是要善于运用行政权力,切实发挥组织领导作用,认真做好顶层设计。把提高领导水平作为共同的愿景,提出明确的建设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学习不断取得新成效。作为促进者,就是要既能当好教练员,发挥指导作用,又能当好服务员,为领导班子的学习做好服务协调工作,合理调配党组织中的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使学习成为组织内部的一种文化和风气。作为实践者,就是要率先垂范,做学习的先行者,善于抓住和用好业余时间,善于从减少应酬中“挤”时间,从摆脱事务性工作中“腾”时间,从其他活动中“抠”时间,最大限度地用于学习。 

  回顾95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强调学习的话语始终没有改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96 ~ 297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七一”重要讲话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庆祝建党95周年,视野伸展到中华民族的5000年的文明史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放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党的历史,有助于把握历史规律。“七一”重要讲话也讲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的历史和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思维,能够增强自信心和使命感,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历史,科学地认识历史,才能准确把握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 

  “七一”重要讲话从八个方面讲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新的理论升华,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根本遵循。其中第一条讲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意义深远。理想信念的确立来自于对理论的认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信仰基础之上。习近平说过,“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16页。)。所以,坚定理想信念,最重要的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党重视学习,特别是重视理论武装,是有深远意义的。 

  [责任编辑:杨文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