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建党95周年 >> 专家评论
梁鸿鹰:书写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壮丽篇章
发布时间: 2016-07-04    作者:    来源:求是网 2016-06-08
  字体:(     ) 关闭窗口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嘉兴南湖的“红船”之上,当我们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初岁月的时候,浙江嘉兴的南湖成为万众瞩目之所在,而承载着建党伟大中国故事的“红船”,始终牵动着人们的心弦。这艘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红船不单单穿越了历史风雨,更成为伟大的象征与精神的丰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于2005年在《光明日报》发表长文首倡“红船精神”。指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指出“红船精神”的精神内核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并明确其内涵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为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须知,在我们国家浩瀚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发生过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重大事件。然而,在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共产党,则是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重大事件。由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就能为中国革命指明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就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这是已经为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天地出版社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推出黄亚洲的长篇小说《红船》,无疑为我们深入解读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首倡的“红船精神”提供了一部形象的教材。

  在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5年的不平凡历程的今天,人们抚今追昔,心潮涌动,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回首往昔,我们不难看到,自1840年以后,清王朝风雨飘摇,中华民族积贫积弱、被动挨打,中国人民怎么才能走出漫漫长夜,走过了漫长艰苦的历程。而革命先烈的不懈奋斗,仁人志士的上下求索,为我们民族留下的无数宝贵精神遗产,始终是当代文艺不竭的创作源泉。

  长篇小说《红船》是一部追溯久远的大作品,作家以富于诗性的笔触,带着我们再次返回到历史的深处,探幽发微,汇集细节,作家在写作中始终着眼于大事件的发生于演变,落笔于伟人的思想和行动,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斗争历史题材这个富矿,力图形象展现中共孕育、初创、挫折、寻路伟大建党历程。全书从1919年暮春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拉开序幕,以毛泽东和朱德井冈山会师收尾,全景式再现1919年到1928年这十年间,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到壮大的壮丽历史,把在这个在风雨如磐的黑暗时代成立和壮大起来的伟大政党,劈波斩浪的艰难与开天辟地的辉煌栩栩如生地凸显了出来。

  作品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思想意义,更在于深刻挖掘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客观历史必然,中国人民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中国人民的斗争展现出崭新的面貌,就有了通向胜利的保证。小说表现出十分开阔的视野,建筑于丰富史料基础上的文本,没有拘泥于史学研究成果,而是以形象生动的结构能力,把笔墨以中国共产党建党为主题,但是并没有单纯着眼于中共一大的召开,而是全景式地展现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政治局势和社会背景,重点描写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中山舰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事件的台前幕后,十年中的大事无一遗漏,兼具历史厚重感和文学感染力,艺术地揭示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我们为作品新的创作视角和表现手法所感染,在于这是一部面向广大读者的真实、形象、生动反映党的诞生史的文学力作,其中耀动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为民族崛起和解放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作者研读历史、探访史迹,注意把握每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使得以真实历史事件为依托的作品回荡着人的奋斗与进取的旋律,而给读者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通过妙笔塑造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百余位伟大历史人物形象,他们作为中国最优秀最先进的知识分子,始终不渝地探求民族复兴和解放的道路,他们虽命运迥异,但个性鲜明,他们与人民一起创造着历史,牺牲自己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他们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思索与进取、沉浮与抉择,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既有文献价值,更富有深厚思想内涵。本书的出版,对于当前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同样极具现实意义。

  (作者:《文艺报》总编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