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建党95周年 >> 时代楷模
走近郭明义:为何坚持20年干“傻事”
发布时间: 2016-06-21    作者: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09-09
  字体:(     ) 关闭窗口

  题记:他曾经被别人误认为是“精神不正常”的傻子,但仍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执着地干着傻事:把自己的血无偿献出来、把自己的工资收入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把自己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奉献给企业。这种无私,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社会似乎濒临灭绝。因此,在采访郭明义前,很多记者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这样做是有何目的吗?但经过不断地深入采访,他和他身边的人们用不同的讲述向记者传递了几乎相同的信息,解开了之前众人的疑惑:郭明义是一个经得起推敲的好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最朴素的善良,最简单的执著和最直白的爱。

  郭明义,鞍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论外形,他将这个身份诠释得淋漓尽致——黑红脸庞,记录着岁月的烙印。灰白的工作服、破损的大头鞋,透露着节俭的生活态度,一切的一切浓缩成四个字:朴实无华。但论谈吐,他又与这个身份格格不入,诗样的语言从这样一位朴素的工人嘴里说出来,让人不禁刮目相看。初识郭明义,发现这个人有料可挖。

  眼镜背后的清醒和智慧

  在老郭身上,除了他那副眼镜,找不到丝毫文化人气质的表征,然而当吐字清晰的英文从他口中朗朗诵出,众人对他有了新的理解:他并非没有文化的大老粗,在他身上有一种明晰是非的大智慧。

  郭明义是一个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人,他对记者说:工作不仅要多做,更要做好,而前提是要有高超的岗位技能。我不满足于企业正常安排的培训,会采取多给自己加码的办法,加重学习负荷。

  学习英语的经历就很好地印证了他这句话的真实性。50年代末出生的郭明义,在上学时没有接触过任何英语单词,小学初中学的是俄语,后来因为身边战友学习英语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于是好学的他便偷偷地跟着学了起来,一个一个单词、一个一个句子艰难地从零开始。复员后凭着薄弱的英语基础考入夜校继而进入干部管理学院专门学习英语,这就为他后来在齐大山铁矿扩建办任英文翻译时成为外方专家最信赖的合作伙伴奠定了基础。据郭明义的妻子孙秀英回忆:老郭当时学英语的劲头那是相当得足,每天在家只要见他口中念念有词,那一定是在读英语,一遍遍不停地重复,一个句子得模仿一二十遍,当时我正好怀孕,便跟他开玩笑说,英语是我们家宝宝的胎教。

  除了自学英语,记者发现,认真好学的他向来都注重未雨绸缪。开大型汽车时,不仅全面掌握汽车驾驶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还拜修理工为师,深入学习汽车维修保养技术以减少故障多拉快跑。在别人都在打麻将消遣无聊生活时,他会在每天下班后骑着自行车去市内参加各种补习班;用五年时间先后完成大学专科、本科学业;连续两个月晚睡早起,依靠自学通过国家统考;这些前期准备为他后来在每个岗位上均取得不俗的成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发奋学习让老郭戴上了眼镜,在这眼镜背后,凝聚的是他最清醒的平凡人的大智慧。

 文集背后的激情和自我

  老郭喜欢文学,在齐矿人尽皆知,他的工友告诉记者,郭师傅的朗诵是缓解我们疲劳的秘密武器。

  走进老郭家,发现他的书架里整齐地陈列着朱自清散文、高尔基作品、巴金作品等各类文学书籍。妻子孙秀英告诉记者,老郭平时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写写文章,写写诗,当年在谈恋爱时,还给我写过情诗呢。说到这里,孙秀英的思绪仿佛飞到了当时,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翻看他的简历,记者发现,郭明义先后调换过多个岗位:做过驾驶员、宣传干事、统计员兼人事员、英文翻译、采场公路管理员等等,俗话说人往高处走,从老郭的经历来看,他的人生似乎是越走越艰苦,况且凭借他的才能,高升并非没有可能。据了解,当年和他一起学习英语的同学,出国的出国、当领导的当领导,看起来似乎都比他发展得要好得多。面对这样的疑问,老郭坦然地表示:我并不认为我是越走越低,这只是不同岗位的变动,能够在一线工作说明我干得不错,这是领导对我的信任。对于名利如此得豁达和坦然,或许这就是文学赋予他的特质。

  对于工作,他亦有诗人般的激情。郭明义的历任领导都说,不管接到多困难、多紧迫的任务,他永远都是一句话“没有问题”,任务交给他,我们心里就有底。

  没有到过采场的人,难以想象郭明义工作环境的艰辛。露天采场没有任何遮挡,因此无论是突降暴雨、暴雪,还是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想找个躲避的地方都没有,而且越是天气恶劣,采场道路维修就越不能停。

  2007年3月4日,鞍山遭遇了50年一遇的暴风雪。“老郭是我看到的第一个上山的人”,当天值班的马文昌说。孙秀英对此也是记忆深刻:“平时早晨5点走,那天凌晨2点就动身了。”当天郭明义4点半组织职工除雪,在连续工作17个小时后,也就是晚上6点,40公里的主干线全线恢复生产。当记者问到当时情景,郭明义憨笑着表示,与平时比难度没大到哪去。

  “郭师傅比别人黑,是因为工作中没遮挡。”工友高森山说。在九月,走在采场公路上,记者还是明显感到这里比外面要稍热点。大型生产汽车司机金宝介绍说,冬天时采场的温度比外面低5度,夏天时又比外面高10度。每到夏天,脸上都要多次晒爆皮;冬天时,耳朵经常被冻伤。可谁也没有见郭师傅叫过一声苦!记得2007年的一个夏天,矿里为提高产量,有一条采场道路需改线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在这之前郭师傅已连续奋战了好几天。那天,天特别热,大家看到郭师傅竟然在采场中暑晕倒。当时由于现场没有水,情急之下,有位工人叫来了水车将他喷醒,大家都劝他回家,他却说:这条路况要求很紧,不抓紧时间修好就会影响生产,不要管我,大家抓紧时间干。看着浑身湿透,狼狈不堪的郭师傅仍坚持工作,在场的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几十个大小伙子哭成一团,这个场景至今难忘。

  郭明义每天穿梭于全长40余公里、段位在66米到-135米作业平台之间。高森山说:“有时能搭上工程车辆,大多数时间只能靠步行检查路况,每天至少步行10公里,15年里,他在这段40公里的路段上,累计走了6万公里,相当于走过四次长征。当时领导要给他配车,他拒绝了,问其原因,他说:“在车上我感觉不到路平不平,好不好,我是用脚来感受路况的。”

  很难想象这种艰苦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有人说是因为他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有人说因为他有顽强的意志,而他却说:没什么,习惯了,我热爱我的工作,虽然艰苦,但我干的却很快乐。每天早上一醒来,我想的就是工作,想今天我要怎么工作,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将每一份工作都当做自己的职业,热爱他就定能投入做。” 在常人看来恶劣的工作环境,在老郭看来却并非如此,他喜欢这里开阔的空间,喜欢听身边电动车、电动轮、电铲、钻机轰鸣的声音,这一切在他看来都是美好的。

  翻看他写的诗歌散文,篇篇饱含深情,大部分抒发的都是他对矿山最深沉的爱——

  “矿山——我为你而流汗,汗水伴随着岁月丰收的喜悦而流淌。珍惜你的存在,你的感觉,用心去体验,用胸怀去容纳。”

  “矿山,我梦中的故乡,我爱你,我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你的血。你似太阳,给我力量,给我温暖。”

  “我的家住在矿山脚下,小的时候跨出家门就爬山。看到矿山,也看到了爸爸。沸腾的矿山,迷人的矿区,可爱的矿工,留下我的梦,我的爱,我的歌……

  这种骨子里透射的爱,或许就是老郭对工作兢兢业业的内在动力。

 200封感谢信背后的希望和命运

  在郭明义办公室,记者看到了这样三件东西:53本献血证、140张汇款单、200封感谢信。每一张汇款单金额不大,100元到300元不等,但覆盖全国各地,来信中“伯伯”、“叔叔”、“大爷”、“大哥”称谓各异,囊括各个年龄层面。打开摆在面前三封不同字迹的来信,每一封都讲述着郭明义出现给他们带来的生活变化甚至是命运转折——

  您知道吗?在这孩子三个月时,我就开始一个人抚养了,没上学时,我没觉得怎么困难,从上学开始,我就一年比一年吃力了,有几次我都失去信心,想到了绝路,您的这一爱的行动,使我有了信心,有了盼头,因为世上还是好心人多,老天爷不会丢弃每个人的。——您赞助的学生:杨斯雯 奶奶:曲卫君

  爸爸走了,给我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永远的遗憾与痛苦;您来了,给我带来的是希望,是对未来的美好和憧憬。——鞍山八中毕业生:董惠

  高中毕业在即,在报考不报考、报考什么学校时,我又犹豫了。这时接到您的电话,问我高考准备得怎么样,您表示如果考上大学,学费问题您还管。是您的鼓励和支持给了我信心,我终于以520分的成绩考上了大学。——鞍山八中:小丽

  杨斯雯奶奶和小丽在后来与记者座谈时,不止一次地泣不成声,郭明义的出现不仅缓解了他们经济上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了新的希望。

  杨斯雯奶奶曲卫君激动地说道:原本我以为资助我们的人应该挺有钱,但当得知郭师傅自己生活也处于中下水平时,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他,他真的胜似亲人,不但定期给我们汇钱,并且逢年过节还把单位发的水果、米、油直接往我家搬。自斯雯读小学四年级开始到至今,就从没间断过资助。

  “过了这个暑假,杨斯雯上初四了(在鞍山如果小学五年制,初中上四年,小学六年制,初中上三年),放假前最后一次考试她排名班级第六。”曲卫君边抹眼泪边说,“她的近期目标是努力考进三中,退一步的话,考六中或九中,斯雯告诉我说,她现在敢有梦想了,郭伯伯是个大好人,会好好读书报答他,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也像他一样以一颗爱心帮助旁人。”

  一句“敢有梦想”让在座的许多人泪飞倾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1990年以来,他坚持20年无偿献血,累计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血液的10倍(04年前累计献血8000多毫升,以后每个月献一次血小板,每次抽取800毫升或1600毫升的血液,提取一个或两个单位的血小板后再输回体内,每次均按无偿献血等量计算),能挽救75条生命;作为普通工薪阶层,郭明义自1994年以来,为困难学生、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相当于自己收入的三分之一。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

  人民日报记者陈家兴说,汶川地震采访后,曾经也想着资助一个孩子,但因为没有做好给他们精神抚慰的准备,只好在物质上给予帮助。郭明义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他不仅给了贫困家庭物质的帮助,更主要的是给了其精神的支撑,这是普通人很难做到的,但郭明义做到了,他的爱心团队做到了。

  记者采访过程中,一个受郭明义资助的学生郭龙飞打来电话向他报喜,在今年的高考中,龙飞考上了福州大学,当天正是学校报到的日子。郭明义关切地询问:有没有住上宿舍,大学在什么位置、气候怎么样、宿舍有几个同学,并嘱咐他要和同学相处好。言语间透露着慈父的温情,脸上洋溢着会心的微笑。老郭告诉记者,人做每件事都是有所图的,我也不例外,我在帮助别人时收获的是快乐,就像此时,这种快乐是金钱无法衡量的。

 40平米小房背后的温馨与愧疚

  郭明义的家虽然很小,但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一张老式双人床、一台电视、一台电脑、一个窄桌、一把木椅、3个圆木凳、墙上挂着一幅世界地图和一朵写着光荣二字的红花,门上方悬挂着“小天使亲吻母亲”的油画,家里基本没有装修,原汁原味地呈现出80年代夫妻结婚时的模样,毫无修饰的小家像极了老郭和妻子:简简单单、朴实无华。

  老两口生活都很节俭,郭明义说,并不是因为我们家生活困难,是因为他和妻子、女儿喜欢过这样简单的生活。在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女儿在接受电话采访时也说道,一想起那不足40平米的家就感到特别温馨,一家人感觉特别亲密。

  老郭指着那张写字桌幽默地说,我和女儿是学友,曾经我们同用这一张桌子学习,她在这头,我在那头,还经常切磋交流。言语间传递着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老郭把家里能送的东西都给了别人,放弃了三次分房机会,面对如此无私奉献的举动,不止一次地有记者问孙秀英是否能理解丈夫,每次她都说能理解。记者曾经一度认为这是她对媒体的敷衍,直到见到孙秀英本人。

  孙秀英和老郭很相像,都是同一种特别能知足、能乐于天命的普通人,对于物质没有过多的追求。去年老郭单位组织党员到革命老区井冈山参观,他在纪念馆外面一个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上给她买了个礼物:一枚28元的戒指,而这个戒指,是20多年来,老郭送给妻子的唯一礼物。孙秀英从盒子里拿出戒指幸福地说:“挺好看的,跟真的差不多,老郭是个好人,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我不抱怨,就觉得心里特别踏实,送不送礼物都没关系。”

  记者对孙秀英说的两个细节印象特别深刻:每天早上,老郭都会在她到单位以后打电话询问她到了吗?天天如此,虽然简单但折射的却是牵挂。每当她心情不好时,老郭会说个笑话、扮个鬼脸哄她开心,点点滴滴中透射着和谐。

  孙秀英说:我觉得我们生活挺富足,每月两人收入加起来近6000,平常开销在2000左右,一般一年用在资助上的钱会在15000——20000左右,并没有什么过大的经济压力。郭明义说:我只是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并没有亏待自己,我没有每天吃素,也吃红烧肉,我已过50,身体还非常好。最近一次的体检单上,所有指标全部正常。能对社会、对挽救他人生命有那么大的好处,自己又没什么损失,为什么不坚持呢?

  老郭自认没有亏待自己,但当说到妻子、女儿,仍然心存愧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张全家福、一家人没有一起出去玩过。”说到这里,他开始小声抽泣,“其实,妻子也希望能住大房子,女儿也希望我能去给她开家长会,能陪她上大学,但有人更需要我的帮助。这些年,妻子一直给我做好吃的,一直照顾我的生活,很少的几次吵架也是担心我的身体,这些都让我感动。我对家庭做的太少了,难得这么多年,她们能跟我走过来。”此时,妻子抱紧丈夫说:“我只希望你身体健康地陪我走完人生。”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这种发自肺腑的温情催人泪下。

“郭明义让我干什么我都干”背后的信任和传承

  80后女孩高微,是郭明义爱心联队的一员,平时的工作就是帮郭明义整理那些希望工程受资助学生的名单。高微坦率地说:“对郭大哥的行动原本没有什么感觉,但在接触久了以后,真的会被感染。平时,他见到所有人都是笑眯眯的,会主动上前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看到有人在我们办公区东张西望,他都会上前询问:你好,我能帮助你吗?一般当有人问我们某某科室怎么走时,大部门人都是口头上指导,但郭大哥不一样,他会带着那人到这个科室,这点点滴滴我们都看在眼里。”

  “虽然我没有得到过郭大哥的帮助,但他的感人事迹在别人嘴里不少听说,发现他这个人说的话大家都特信,在大家心目中有公信力。慢慢地,我也在那些需要捐助的学生中挑了两个比较有眼缘的孩子资助,我和老公一人一个。”高微笑着说道。

  她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六一,我还带着儿子和这两个孩子一起去公园玩了,当时我问他们最想做什么,孩子告诉我说最想吃肯德基,当时我被震撼了,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吃肯德基竟然是他们最大的梦想。看着其中一个孩子已经快长成大姑娘了,为了不让她们缺失童年的回忆,逛完公园吃完饭,我带着她们去影楼一人拍了一套写真。高微边拿出写真边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心,关键是身边要出现这样的人来激发大家的爱心,现在郭大哥发起的爱心团队我都参加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希望工程爱心联队、红十字急救队、无偿献血、捐献遗体和眼角膜志愿者这些团队里都有我的身影。”

  郭明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了80后女孩的爱心,也激发了各个年龄阶层人们的爱心。

  工友高森山说:以前给补助费,我都担心影响健康不愿意献血,现在没有补助,我却献了好几次了,就是被郭明义平时的所作所为感动,他之前怎么帮大家,我们都亲眼见证啊。

  采场中的一名农民工说:我当了几年兵都没献过血。这两年献了三次血,我就是冲着郭明义去的。

  小学同学乔广全说:我参加了郭明义的爱心团队,参加了五次献血,参加了捐献遗体志愿者俱乐部,别说让我献血,就是要我命我都给,我就觉得现在我也是高尚的人,也能对社会做点贡献,可以给社会留下些什么。

  工友许平鑫2008年11月28日上午,在妻子陪同下,在沈阳一所大医院成功提取了400毫升造血干细胞,捐献给家住武汉的一名40岁的白血病患者。成为全国第1066例造血干细胞的成功捐献者。许平鑫说当时家里都反对:“妈妈说,捐献很危险,容易留后遗症。妻子说,我同意,但要等我们要了孩子再捐。”母亲劝说儿子、妻子恳求丈夫,这样的反对,都没能拧过许平鑫。到今天评价这次捐献,他仍然情绪激动:自己的捐献挽救了一个濒临死亡的生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自己做过的这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感谢郭大哥。

  “郭明义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是连日来记者听得做多的话,这种感召力让郭明义的爱心在钢城传承和辐射——

  他先后7次发起无偿献血活动,共有6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累计献血15万毫升;

  他发起的捐资助学活动,已有28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累计资助特困生1000多名,捐款近40万元;

  他组建的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志愿者俱乐部,已有2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

  2006年以来,他先后7次组织开展捐献造血干细胞样本采集活动,共有1700多名矿业干部职工和社区居民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目前,鞍山市共有5000多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由郭明义动员组织的就将近三分之一。

  2008年,郭明义发起成立了鞍山市第一支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红十字志愿者急救队。

  ……

  空阔的采场,老郭引吭高歌: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老郭很投入,闭着眼睛,他在用心歌唱;听的人很投入,凝神屏息,内心翻江倒海。

  后记:采访老郭的母亲,老太太告诉我说:从小就教郭明义不能占别人便宜,鼓励他去学校做好人好事,我和他爸爸也都是这么做的;采访老郭当兵时所在连队副连长,他告诉我说:我们连队会定期讲连史、写心得,学习传播雷锋精神,郭明义是学雷锋的先进;采访老郭的妻子孙秀英,她告诉我说:老郭做的是好事,我不抱怨。听他们的诉说,细细分辨郭明义坚持20年爱岗敬业、助人为乐的思想来源,你会发现里面有传统家庭的灌输,有绿色军营的锻造、有时代的烙印、有要做好人的自律,有妻子女儿的理解,还有一部分来自他翻了千万遍的书《雷锋日记》——那上面已画满了道道。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