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 长征作品
哈里森·索尔兹伯:《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6-09-20    作者:    来源:亚马逊 2016-09-20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本记述20世纪30年代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面临绝境,被迫转移,历经艰难险阻,终于脱离险境的纪实性文学作品。 

  这本关于长征的书自1985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来,在很短时间里就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该书还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及许多小国翻印出版。那些从未阅读过红军壮丽史诗的人们,现在可以从这本书中开始了解那些为中国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一场生存大博弈。他们仅仅从统计数值中就可以明白红军所作出的牺牲有多么重大。

  编辑推荐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是美国著名记者,多年来一直对长征心向往之。1984年,几番周折之后,他终于实现心愿,以76岁的高龄重走长征路,遍访在世的老红军,将长征的故事再现于世。出于对长征的推崇,全书充满作者对中国革命者激情、勇气和智慧的赞叹,然而本书对中国革命和长征描述的角度却又独树一帜。

  作者简介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1908—1993)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的是美国记者,历任《纽约时报》编辑、助理副总编辑、副总编辑等职。在漫长的记者和文学创作生涯中,为反映20世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心血,足迹遍及欧洲、苏俄和远东各主要战场,以其犀利的目光、鲜明的观点和娴熟的文笔,揭露了法西斯侵略者的罪行及其政治、军事内幕。其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声名远扬世界各国。

  目录

  《长征》成书始末

  第一章 月夜启程

  第二章“赤匪”崛起

  第三章 前夕

  第四章 “独立房子”的住客

  第五章 始动

  第六章 瞒天过海

  第七章 担架上的谋划

  第八章 妇女

  第九章 首场血战

  第十章 变道

  第十一章 遵义

  第十二章 毛泽东掌权

  第十三章 绵里藏针

  第十四章 危悬一线

  第十五章 牵着蒋介石的鼻子走

  第十六章 毛泽东的妙计

  第十七章 金沙水拍

  第十八章 歃血为盟

  第十九章 留守

  第二十章 死亡之师

  第二十一章 泸定桥

  第二十二章 大雪山

  第二十三章 会师

  第二十四章 天涯海角

  第二十五章 魔毯

  第二十六章 黑暗与光明

  第二十七章 家

  第二十八章 聚头

  第二十九章 浪子回头

  第三十章 冷眼看世界

  第三十一章 屹立不倒的小个子

  译后记 译者说明

   译者序

  开始翻译本书是在春节。除了必要的走亲访友之外,推掉了所有其他事,只是专心一意地翻译。家里老人见我伏案太久,就劝我不要工作得太辛苦,我回答说这不是工作,因此没有辛苦。这是实话。阅读、翻译本书,查询各种资料,推敲事实细节和具体文字的过程完全不能用“工作”二字来形容。按说长征对我辈而言已于影视书籍作品和学校教育中耳熟能详,然而从一位对这段传奇抱着异乎寻常热情的美国人笔下重新认识长征,依旧让我时时感到莫名的振奋。

  本书原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是美国著名记者,多年来一直对长征心向往之。1984年,几番周折之后,他终于实现心愿,以76岁的高龄重走长征路,遍访在世的老红军,将长征的故事再现于世。出于对长征的推崇,全书充满作者对中国革命者激情、勇气和智慧的赞叹,然而本书对中国革命和长征描述的角度却又独树一帜。除了中国本土党史专家和经历长征的在世老人采访所言之外,作者还从大量中外当事人的回忆录中抽丝剥茧,以还原人物和事件的全貌。这里面就包括了长征初期的决策者、后来出言诋毁中共的李德,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国焘,在台湾被捕叛变的中共高级干部、长征亲历者蔡孝乾等。对历史存疑的问题如进行长征的决定,一、四方面军的冲突等作者也抱持开放的态度,多方采信,以期客观发掘史实。

  因此本书的重点决不在于简单地重述长征的艰辛,为红军树碑立传,而是希望将长征和中国革命的风云人物可信、全面地展现于读者眼前。全书甫一开始便突出了红军高层的内部斗争,借此揭示红军内外交困的情境和长征的前因。对于长征的领导者、自毛泽东以下中共立国的诸位国父,书中也均从早期经历开始一一介绍,探讨其思想形成的渊源和走向,并在书末点出了众多长征中坚人物的最终结局,使读者可以跨越时间,了解长征对前辈革命者一生的影响。对于长征途径的路线、战斗和其他重要事件发生的地点,作者也一一走访,在书中以后来者的眼光来仔细斟酌和考量,可谓颇具匠心。

  本书于1985年在美国出版,经由外交部过家鼎、程镇球、张援远等译界前辈翻译,于一年后出版了中文版。本译版是于长征胜利80年之际重译,试从初译版30年后以21世纪的眼光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向80年前的壮举致敬。

  由于全书根据大量采访及文献资料整理写出,原作者与受访者和文献的语言又大多不同,因此本书所述与史实记载确有多处出入,译者已在注释中加入了一定解释,出于水平所限,错漏之处,也请读者指正包涵。

  译者

  2015年2月

  后记

  开始翻译本书是在春节。除了必要的走亲访友之外,推掉了所有其他事,只是专心一意地翻译。家里老人见我伏案太久,就劝我不要工作得太辛苦,我回答说这不是工作,因此没有辛苦。这是实话。阅读、翻译本书,查询各种资料,推敲事实细节和具体文字的过程完全不能用“工作”二字来形容。按说长征对我辈而言已于影视书籍作品和学校教育中耳熟能详,然而从一位对这段传奇抱着异乎寻常热情的美国人笔下重新认识长征,依旧让我时时感到莫名的振奋。

  本书原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是美国著名记者,多年来一直对长征心向往之。1984年,几番周折之后,他终于实现心愿,以76岁的高龄重走长征路,遍访在世的老红军,将长征的故事再现于世。出于对长征的推崇,全书充满作者对中国革命者激情、勇气和智慧的赞叹,然而本书对中国革命和长征描述的角度却又独树一帜。除了中国本土党史专家和经历长征的在世老人采访所言之外,作者还从大量中外当事人的回忆录中抽丝剥茧,以还原人物和事件的全貌。这里面就包括了长征初期的决策者、后来出言诋毁中共的李德,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国焘,在台湾被捕叛变的中共高级干部、长征亲历者蔡孝乾等。对历史存疑的问题如进行长征的决定,一、四方面军的冲突等作者也抱持开放的态度,多方采信,以期客观发掘史实。

  因此本书的重点决不在于简单地重述长征的艰辛,为红军树碑立传,而是希望将长征和中国革命的风云人物可信、全面地展现于读者眼前。全书甫一开始便突出了红军高层的内部斗争,借此揭示红军内外交困的情境和长征的前因。对于长征的领导者、自毛泽东以下中共立国的诸位国父,书中也均从早期经历开始一一介绍,探讨其思想形成的渊源和走向,并在书末点出了众多长征中坚人物的最终结局,使读者可以跨越时间,了解长征对前辈革命者一生的影响。对于长征途径的路线、战斗和其他重要事件发生的地点,作者也一一走访,在书中以后来者的眼光来仔细斟酌和考量,可谓颇具匠心。本书于1985年在美国出版,经由外交部过家鼎、程镇球、张援远等译界前辈翻译,于一年后出版了中文版。本译版是于长征胜利80年之际重译,试从初译版30年后以21世纪的眼光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向80年前的壮举致敬。

  由于全书根据大量采访及文献资料整理写出,原作者与受访者和文献的语言又大多不同,因此本书所述与史实记载确有多处出入,译者已在注释中加入了一定解释,出于水平所限,错漏之处,也请读者指正包涵。

  译者

  2015年2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