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9讲话 >> 解读评论
张文祥:凝聚社会共识的渠道、观念和制度条件
发布时间: 2017-04-18    作者:张文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04-13
  字体:(     ) 关闭窗口

  网络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舆论格局,网络舆论成为社会共识的最直接体现。习近平同志在去年4月19日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做出了“利用网络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论述,要求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建设网络良好生态。这一论述指明了今后我国舆论工作和网络管理的根本思路和方法。

  凝聚社会共识不能绕过网络新媒体

  互联网接入20多年来,对我国信息传播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7.31亿网民活跃在网上,每天产生300多亿条信息,5.8亿网民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信息从稀缺变为过载,舆论也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单一走向网络时代的多元。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传统媒体被“减权”的同时,普通民众得到网络“赋权”,过去“沉默的大多数”借助互联网技术支撑的社交媒体和其他平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声机会,前互联网时代“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模式被“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所取代。民众通过网络渠道更为自由地获取信息、表达意见、追问真相、监督政府,汇聚成一种巨大的舆论力量,改变了他们自身在社会运行与治理过程中的被动地位,也推动着政府乃至社会的转型与进步。受众从传统媒体转移到网络新媒体,已成为我国传媒业的基本事实。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舆论工作的阵地就在哪儿。如习近平同志的论述,群众都上网了,凝聚社会共识当然不能绕过网络新媒体。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渠道。

  “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生态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网民的意见和情绪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化、偏激化倾向,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投射在网络上,导致网络舆论态势趋于复杂。网络空间经常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甚至还有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网络空间生态不佳,对社会生态产生不良影响,损害了社会共识的形成。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两个舆论场”现象,即网络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与传统媒体代表的官方舆论场之间的分割、对立与冲突。一个缺乏共识的社会,会有诸多不稳定因素,甚至会有撕裂的可能。“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习近平同志的论述深刻阐明了凝聚社会共识对国家、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凝聚社会共识离不开观念更新

  舆论反映的是一段时间内公众对特定事实或事件的“集合性意见”,反映了社会成员的主流态度看法和意见倾向,是社会共识的最直接体现。过去,引导舆论是媒体及其主管部门的专门职责。但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网络环境下,信息的生产、传播及舆论的生成,带有很强的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和去中心化等特征。要引导舆论、凝聚共识,离不开对网络传播规律的适应、把握和遵循,离不开观念的更新。

  习近平同志把网络比作草根网民聚集的“草野”。凝聚社会共识,必须立足网络这个“草野”,以开放的胸怀包容多样多元的网络言论,不能要求舆论一律。习近平同志指出,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因此,网民七嘴八舌的意见表达看似混乱,其实并不可怕,社会共识形成的基础在于不同意见的充分表达和讨论,在意见交锋中正确看法才会脱颖而出。

  互联网应当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所以,对网络舆论和广大网民,我们一定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网民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批评监督,对公共事件、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意见,由于所掌握信息和自身角度的局限,未必能够做到客观、准确、全面,有些意见可能会有偏颇、错误之处,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实、制造虚假信息,都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对网络舆论场中的质疑、批评和监督声音,无论是善意的还是忠言逆耳的,都应当倾听,并最大限度地包容、接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建立“容错”和“纠错”机制,包容善意批评,而不是斥为谣言任意打压和制裁。对网民言论求全责备,等于取消批评。让人说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凝聚社会共识需要制度保障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和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因此,要发挥网民的主体作用,把他们看作凝聚社会共识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而不是被管控的对象。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制度应当确定相应的原则和机制。对网络言论,要变“拖堵封删”为疏导,变控制舆论为引导舆论,改变那种习惯限制思想、钳制言论,动辄“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试图让网络舆论场只有“一种声音、一个调子”的做法,为网络舆论监督创造宽松环境。

  凝聚社会共识需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和官员接受公众及媒体监督的制度。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在网上网下构建“舆论的同心圆”,就是要接受网络环境下舆论多元化的现实,不能闭目塞听地搞一个调子、一种声音的局面,更不能营造万马齐喑、莫谈国事的舆论恐慌。相信“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鼓励人民群众表达意见、看法,倾听民意,顺应民意。

  凝聚社会共识需要建立社会各方对话与协商机制,推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不同社会主体都可以通过自由平等的公共协商参与决策,推进和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社会治理。这就要构建网上或网下的公平对话渠道和机制。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主流媒体要充分反映民意,要在公共事务和热点事件中主动发声,积极引导舆论,推动形成共识。政府部门要切实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学会网络执政,在社会对话与协商中发挥主导作用,壮大主流舆论,促进网络舆论场的健康有序、向上向善。

  社会共识不是空泛地存在着,而是突出体现在每一个具体舆情事件的应对和处理中。舆情应对的做法,要维护和强化,而不是削弱或颠覆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人民群众思想的混乱。习近平同志讲话发表一年来,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尖锐对抗和撕裂的现状得到一定好转。对热点舆情事件的评估表明,两个舆论场的共识度明显提高,社会心态趋于积极。新近发生的山东冠县刺死辱母者一案引发网民热议和围观,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时间回应民意,派员调查。最高人民法院将之当作全民“法治公开课”,积极回应,认真对待,成为引导网络舆论、凝聚社会共识的成功案例。

 

  (作者为山东大学副教授、威海校区新闻系主任)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