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9讲话 >> 解读评论
李艳艳: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新要求
发布时间: 2017-04-18    作者:李艳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04-17
  字体:(     ) 关闭窗口

  信息化和网络化已经深度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城市中的人们对于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的深度依赖,已经到了无网难以交流的状态。当发帖、评帖和转帖成为一种日常行为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然也应该成为网络社会的必需品,发挥引导舆论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思想教化作用。正如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网络时代的快速到来也迫切要求我国广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明确三个定位,积极参与到网络舆论空间中去,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传播工作的迅速开展。

  第一,网络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明确角色定位。网络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在主动拥抱网络时代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为了顺应这一趋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需要完成角色转变,明确新的角色定位。在传统工作模式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工作场所在学校、工厂等各级组织之中。网络这一开放共享的舆论场打破了传统的组织划分模式,整合了舆论空间。与此相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场所也需要直面这一舆论空间的挑战,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在网络舆论空间中,传播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并不因身份而异。网民在国家部委微博账号下“吐槽”、权威媒体微信转发量寥寥,这些现象表明,网民不会因为地位、身份等权力因素而对其给予特殊关注。与此同时,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草根用户逆袭为重要平台,发挥着引导舆论的“意见领袖”作用。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而言,如果不去主动参与、占领这块阵地,就容易自我边缘化,有可能丧失网络舆论主体的地位。

  当前,网络舆论空间已经进入自媒体、社交媒体主导的时代,它们具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巨大舆论效力。同时,自媒体、社交媒体是一个需要人格魅力的场所。从喜欢一个人进而喜欢一个人的思想,是这类网络媒体的特性。网络媒体需要突出理论传播者的鲜明个性,这不是出风头,而是自媒体、社交媒体上的好“人缘”,是顺应时代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参与自媒体理论宣传时,也要注意这一特点,成为网络红人、“意见领袖”是自媒体传播特性的需要。

  第二,网络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明确内容定位。内容定位指的是,我们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积极传播原创成果。相关数据统计表明,超过半数用户将自媒体内容放在和原创新闻报道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上。现在,社会上有55.6%的网络用户喜欢自媒体上传播的内容,并且信任和认同这部分内容。对于网络用户阅读习惯的显著变化,我们必须有所思考。

  当今网络读者有四大特征——盲目从众性、情绪易感性、价值观多样化、阶层结构决定的社会心态多样化。基于这些特征,青年网民用户已经决定了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尤其是一些“95后”的网络用户,他们更加喜欢个性化的推荐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网络媒体细分市场日益显著的状况下,着力于传播更多、更好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以符合大众喜欢原创内容的网络传播规律,并满足细分市场的需要。在网络时代,借助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在思想舆论竞争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专业性,还要注重通俗性和亲和力,努力做春风化雨的“马克思主义形象代言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和网民平等对话的新闻。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而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的创作和传播原则,积极传播真善美,是获得广大网民认同和信任的基本前提。

  第三,网络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明确方式方法定位。方式方法定位要求我们形成明确的学术身份,增强网络识别度。每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都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这是学界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身份标志,然而我们仍然需要将这种学术领域的身份标志转化成社会大众所认同的通俗性的身份标志。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进行学术协同创新的工作,并通过这种协同创新对来自群众的理论疑惑进行回应。例如,形成学术传播矩阵,以适应网络需要的矩阵式传播链条的规律。在网络时代,形成以学术意见领袖为核心的涟漪状网络传播结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传播的必然之举。除此以外,还要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学术话语具有严谨准确的特征,政治话语具有强调立场、突出价值判断的特征,大众话语具有通俗易懂、见文知义的特征。对于这三种话语的特征,我们需要进行准确的把握,并对这三种话语的特征进行整合,进而实现我们自身的话语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话语体系结构,这样才能真正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和支持。

  网络领域是思想舆论进行交流、交融、交锋的非常重要的阵地,各种话语争夺的目标都是群众。可以说,维护核心价值观在网络领域的主流地位是事关民心向背的重大问题,是事关我们党的群众基础的重大问题。为了防止马克思主义在网络世界“失语”、“失踪”和“失声”,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需要做好正面引导和负面澄清的工作,提升网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防卫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拥护者。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