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 海外关注
世界深读中国“十三五”规划之一:详解中国发展理念的经济内核
发布时间: 2015-11-16    作者:    来源:新华网 2015-11-12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华网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樊宇)“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的是理解五年规划的作用”,这不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指标任务,而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总揽全局的发展指导纲领。美国学者罗伯特·库恩近日在谈到“十三五”规划时如是说。

  这一规划勾勒出的经济增长战略图谱举世瞩目,其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理念环环相扣。在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郭生祥看来,这五点的有机结合将引领更加均衡和一体化的变革。

  创新驱动 增效升级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国领导人把创新驱动战略放在了核心位置。金融危机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中国的人力成本等传统比较优势正逐渐缩小,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发展方式日益受限。

  全球范围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日益成为分析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提出,被认为是反映科技进步对增长推动的重要指标。在这一框架下,经济发展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要素使用效率的提升,还包括科技飞跃带来的增长。

  与单纯的要素投入性增长相比,创新带来的科技推动力对于当下中国经济愈发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人力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软创新”,再加上人力素质提升、资金效率提高、基础设施升级,以及各种要素的信息化构成了生产效率提升的诸多源泉。

  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再向创新驱动转变,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演进逻辑。

  全球转型 中国先行

  金融危机过后全球增长疲弱,转型和调整成为普遍课题。中国面临着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艰巨任务。“十三五”规划直面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要求加快推进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这样的优化将释放新的生产力。专家认为,提升生产率既包括提升生产技术效率,如劳动生产率、资金使用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等,也包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即将有限的资源从低端向高端转移。以产业转型为例,从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普通要素,转向主要依靠技术、知识、人才和信息,未来将更多呈现智能化、高端化的特征。

  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都是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综合来看,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合理流动,中国具有很大的结构优化潜力。

  绿色共享 经世济民

  “美丽中国”和绿色发展在“十三五”规划中着墨颇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多年来,一直有人试图找到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指数来取代国内生产总值(GDP),以更好反映人们生活的改善。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达利在《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一书中提出,增长是一种数量性拓展,发展则是一种质量上、功能上的改善,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超越增长的发展,是生态、社会和经济三方面优化的集成。

  虽然目前各国尚未建立包含自然和环境成本的经济统计体系,但已有越来越多政府和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加入了这方面的考量。中国提出绿色发展,为的就是整合环保、节能、低碳等多元目标。

  此外,如何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好地分享蛋糕,也是实现包容性增长避不开的问题。要实现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就须考虑国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在著作《逃离不平等》中指出,不平等可以促进发展,但也可能阻碍发展。人类需要不平等,否则会丧失竞争动力,但又要警惕过度不平等,因为它将抑制创新,造成整体僵化与崩溃。只有让全民平等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经济才有可能继续向前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民生”含义已由“温饱”上升为“幸福”、由“民众生计”转变为“发展诉求”。从改革收入分配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十三五”规划突出民生属性,因此可以预期,改革释放的红利将为国民带来更多福祉,也将为经济发展创造新需求。

  倡导开放 增益全球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曾说:“全球化不是一种条件或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已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如今,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大趋势未变,但世界经贸格局和国际产业竞争态势都在经历深刻变化。

  从鼓励出口到重视进口,从利用外资转变为对外投资,由单纯的国际经贸合作转变为对接国内产业与区域发展需求……中国经济的开放层次在不断跃升。“十三五”规划要求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贸易和投资发动机,未来中国除了继续利用外资、技术和资源外,还将走出去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其他国家一起分享发展机遇。

  “我们尚处在变革的开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有着深刻洞见的互联网科技专家凯文·凯利说,“当很多人在竞争现在时,我们应该抓住机会竞争未来。”可以想见,中国故事再开新篇,将更加精彩。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