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第十四届国史学术年会
第十四届国史学术年会总结
发布时间: 2015-03-03    作者:张星星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5-03-03
  字体:(     ) 关闭窗口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共同主办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国史学术年会,圆满完成了两天的大会发言和讨论交流。根据会议议程的安排,由我对本次国史年会的参会论文作学术总结。

  922日的大会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荆惠民致开幕词,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朱佳木、《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发表了讲话。荆惠民在开幕词中指出:信奉什么样的主义、走什么样的道路,实行什么样的制度,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败的根本问题,关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前途命运。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历史成就与根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既是对会议主题的深刻阐述,而且也对与会学者的讨论交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朱佳木关于《新中国65年的发展与抓住历史机遇》的讲话和李捷关于《邓小平与改革开放的启航》的讲话,对会议讨论交流也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与会学者在讨论中认为,在新中国成立65周年国庆前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为主题举行第十四届国史学术年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意义。6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成功续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荣历史,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奇迹,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上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其中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根本成就,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必须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和主线,宣传中国奇迹,总结中国经验,阐释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声音,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做出积极的贡献。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对本届国史学术年会的成果做一总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中国接续探索的根本成就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民族复兴之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新中国成立65年来长期奋斗和接续探索基础上的。在一以贯之又不断开拓的接续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起点上回望历史,新中国成立65年所走过的是一条沧桑曲折而又充满活力的伟大道路。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满怀信心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历史和实践都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本届年会的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开创和发展历程。第一,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比较和分析,阐明这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探索。当代中国研究所程中原的《运用唯物史观,科学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着重从科学把握国史主题、主线和主流,正确看待国史中的失误和曲折,辩证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充分肯定探索、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等方面,阐述了科学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一些重大问题。陈东林的《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相互联系与重大区别——从经济史角度的考察》,着重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建设成就、经济理论探索等方面,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经济建设上的相互联系和重大区别做了具体考察和分析。曹守亮的《邓小平与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历史评价》,通过梳理邓小平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发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有关论述,阐述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历史的科学评价及其重要意义。储著武的《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统一观与国史研究》认为,树立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统一观,对深化国史研究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着重阐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泰然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贡献》,着重阐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的主要贡献,及其在道路、理论和制度等方面的奠基作用。海南师范大学郭根山的《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视角审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从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制度基础和工业化建设成就等方面,阐述了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功绩及其世界意义。西华师范大学李先波的《19561966年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民主认识的历史地位——与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比较的视角》,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广阔视角,分析了新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探索及其经验教训。浙江工商大学游海华的《四项基本原则渊源于毛泽东建国前后的若干论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李斌的《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宣传阐释》和当代中国研究所沈雁昕的《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思想轨迹》,分别围绕不同的主题阐述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贡献以及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第三,着重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开创,特别是邓小平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卓越历史贡献。重庆邮电大学郑洁的《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特点及当代启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两手抓的总体布局和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概括了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并分析了其主要特点及其对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当代中国研究所宋月红的《邓小平对第二个历史决议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着重阐述了邓小平在确立决议起草的指导思想、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错误区分开来等方面,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做出的重要贡献。李文的《从小康社会中国梦》,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对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持续探索,着重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姚力的《历史从这里走来——读邓小平的北方谈话南方谈话》,集中阐述了邓小平1978年的北方谈话1992年的南方谈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进程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冷兆松的《邓小平不折腾思想的实质是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主要围绕邓小平对不折腾的三次重要论述,深入阐述了邓小平不折腾思想的实质及其重要意义。中共玉林市委党校王明波《从十七大十八大报告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三个方面,分析和阐述了中共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从一诞生就具有鲜明的独创性政治特点,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封建半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历史跨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根本或基本政治制度的创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习近平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2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成为中国政治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焕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巨大活力。

  本届年会的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内涵。当代中国研究所张金才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着重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的广泛群众基础。姬文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践与拓展》,主要围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阐述了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国防大学董志铭与张彦伟合写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央领导集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分五个阶段回顾和梳理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及其取得的主要成就。第二,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做出的探索和贡献。中共中央党校方涛的《邓小平的制度自信及其现实启示》,深刻阐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坚定制度自信和以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高度自觉,以及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启示。中共中央党校毛强的《邓小平对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理论贡献》,着重研究和阐述了邓小平把制度建设摆到突出位置,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第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演进和成就。华中农业大学石武英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农村干部的选拔与培养探析》,充分利用湖北省地方档案,深入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湖北省在大批培养和选拔农村干部方面采取的举措和政策以及取得的成效和影响。当代中国研究所刘维芳的《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历史变革》、冯军旗的《新时期干部四化方针的历史考察》和王蕾的《邓小平与干部四化方针的提出》,集中阐述了新时期以来推进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四化方针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以及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革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南开大学徐行与刘辰君合写的《试析大学生村官政策的产生背景与实践效果》,具体考察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产生的社会背景和近十余年来的实践历程,分析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开展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经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新时期以来,我们实现了从过分单一的公有制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激发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活力,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习近平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这是着眼党和国家未来、从我国实际出发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3

  本届年会的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其宝贵经验。第一,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董志凯的《中国发展道路的经济史思索》,从中国独特的资源禀赋、曲折的发展路径、机遇和挑战的应对、错综复杂的内外矛盾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发展道路的客观基础、路径选择、机遇把握、外部环境等重要问题。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姚会元的《艰难而辉煌的追寻——新中国探索与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对市场和市场经济的认识,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当代中国研究所郑有贵的《邓小平的四大论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着重围绕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共同富裕两条根本原则、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四个重要论断,阐述了其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姜长青的《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初探》,探讨了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背景、参照系和主要标准、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成效和主要经验等问题,阐述了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地位。当代中国研究所博士后刘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20世纪80年代末中共中央果断中止物价闯关为例》,主要围绕1988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止物价闯关和实行治理整顿的决策,比较深入地研究和总结了其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迟爱萍的《江泽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思想初探》,围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探讨了江泽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第二,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的专题或个案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张瑞敏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反贫困路径选择探析》,主要从新民主主义经济、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加快国家工业化的赶超战略等方面,探讨了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路径选择。江西师范大学蒋贤斌的《民主评议的实施与调整——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工商税收政策和方法》,较为细致地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工商税收中民主评议办法的实施和调整。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李春峰的《阶级改造与工商业道路:五反运动的历史考察——以河北省为研究中心》,以比较翔实的资料考察了河北省五反运动的发动和结束及其经验教训。第三,经济建设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当代中国研究所王丹莉的《政府行为与产业结构演进基于固定资产投资视角的考察》,深入分析了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及其对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产生的不同影响。段娟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分四个阶段回顾了新时期以来区域规划工作发展历程,总结了区域规划工作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其现实启示。第四,地方改革发展的典型个案研究。当代中国研究所钟瑛的《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俞红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浙江样本》和中共苏州市委党史办公室张原诚的《从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州谱写中国梦地方篇章的探索》,分别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并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典型省区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取得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加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努力奋进。

  本届年会的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宝贵经验。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当代中国研究所欧阳雪梅的《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立新的二为方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开放的视野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贡献。夏杏珍的《论1949年至1957年春中国共产党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和政策》和孙丹的《邓小平与新时期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分别探讨了党和国家知识分子政策的确立、调整和发展,特别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对调整知识分子政策、发挥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杰出贡献。刘仓的《邓小平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系统梳理和阐述了邓小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探讨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御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关系。曹光章的《中共十六大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着重研究了新世纪以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实施和取得的成效,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产生的重要作用。魏立帅与李婷合写的《邓小平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邯郸学院鲁书月的《胡乔木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晚年思考》,分别围绕特定人物对有关问题作了具体研究。第二,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当代中国研究所王爱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视野中的重点学校——兼及邓小平建设重点学校的思想》,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建设重点学校的决策背景和历史作用,分析了重点学校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和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做了有益的探讨。徐轶杰的《邓小平与改革开放初期的留学教育工作》,从重启出国留学工作、改革留学派遣制度、吸引留学人员归国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初期留学工作做出的重要贡献。河南中医学院谭备战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述论》,梳理和研究了1950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的召开及其确定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三大卫生工作基本原则,对新中国卫生事业产生的重要影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周蕾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全国三八红旗手表彰研究》,着重阐述了全国三八红旗手表彰制度的缘起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评选与表彰及其主要特点。第三,关于社会建设、民族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当代中国研究所吴超的《19922002年中国社会建设的十年探索》,集中研究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定之后,为逐步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所做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李成武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与民族工作》,系统梳理了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探索。王瑞芳的《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新时期的水资源危机与突围之路》,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以来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水质污染日趋严重的现状,以及中国政府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致力于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所做出的积极努力。

  五、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和平发展道路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特别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打开了与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外交的局面,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中国的和平发展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努力推动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中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既源于对内改革的强力推动,也源于对外开放创造的良好外部环境。习近平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将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4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完善外交总体布局,全方位推进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外交和各个领域外交工作,为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本届年会的论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宝贵经验。第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奠基。当代中国研究所黄庆的《毛泽东周边外交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性贡献》,分析了毛泽东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实践特点,阐述了毛泽东周边外交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石善涛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对日政策调整的若干因素探析》,着重研究了中国在19541955年根据国内、国际等多重因素,在对日政策方面做出的重要调整。第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当代中国研究所任晶晶的《邓小平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分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对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周红的《中俄关系中能源问题的历史考察——以油气合作为例》,回顾和分析了1991年以来中俄能源合作的曲折历程和经验教训,探讨了进一步推动中俄能源合作的一些重要问题。王巧荣的《新时期中国的海洋权益管理》,着重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逐步重视和为加强海洋权益管理做出的积极努力以及在海洋权益管理和维护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孙翠萍的《一国两制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前瞻》,通过对该领域主要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回顾了一国两制史研究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了该项研究现实性强、多学科交汇等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一国两制史研究的建设性意见。此外,张星星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与中国军事透明》围绕中国自19982013年发布的8部国防白皮书,着重阐述了中国在自主增强军事透明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强调要以更加灵活的军事透明,维护中国和平形象,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增强军事安全互信,促进国际安全合作。

  在充分肯定上述主要成果的同时,也应指出本届年会论文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例如,有些论文选题的视野还不够开阔,与已有研究成果相似或雷同较多,还需要在选题、观点和内容的创新上多下一些工夫;有的论文瞄准学术前沿和现实问题的问题意识不够强,缺乏研究深度和现实针对性;有的论文在学术规范上存在不少问题,概念、话语、史实、史料的准确性还有硬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丰富、完善和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5荆惠民在本届年会开幕词中指出:国史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现实。国史研究,就要根据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运动发展,紧紧围绕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历史课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深刻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丰富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这是国史研究的重要职责和学术担当,是在研究历史和关照现实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认识源泉。国史研究的发展和创新应该以中国道路研究为主线,以治国理政基本经验研究为重点,以与现实重大问题对接为关键,以研究成果转化和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为落脚点,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着力点,以资政育人为目的,坚持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1《中共中央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人民日报》20131227日。

  2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125日。

  3《以科学发展赢得更好未来》,《人民日报》20131219日。

  4《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2013130日。

  5《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16日。

  [作者简介]张星星,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100009。

    1. 宋月红: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学科体系初探
    2. 如何深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 第一届当代中国史研究学科前沿论坛综述
    4. 建国60周年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述评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撰中的港澳台问题
    6. 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考证方法
    7. 《中国巨变(1949—2009)》
    8.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9. 储著武:关于20世纪50年代国史研究再认识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现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