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论邓小平“先富”与“共富”思想的历史演变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迟爱萍 熊华源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是邓小平在1978年首次提出的一个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这个大政策,贯穿于他领导和指导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始终,也贯穿于他在新时期理论思考的始终,并在实践中将共同富裕思想升华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本质要求。如今,共同富裕正在成为社会各阶层人群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搞清楚邓小平“先富”、“共富”思想的来龙去脉,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新的形势和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1975—1978年:从恢复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到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然而实现这个理想与目标的道路却并不平坦。从1957年开始,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脱离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以平均主义的办法吃“大锅饭”,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文化大革命”更是走向极左,致使人们不敢也不可能追求富裕的生活。结果从1957年到1978年的20多年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没得到大的提高。

  究竟怎样才能够把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调动到脱贫致富上面来呢?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的重新思考始于1975年领导全面整顿之时,进一步的集中思考是在1977年、1978年,经历了从提出恢复和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到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认识过程。

  1.现在看来还得按劳分配,必要的物质鼓励还是得要。

  在1975领导全面整顿期间,邓小平同“四人帮”在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生产力、要不要实行按劳分配问题上展开了唇枪舌剑的激烈争论。“四人帮”大批所谓“唯生产力论”和资产阶级法权,大肆鼓吹“贫穷的社会主义”。这年的3、4月间,张春桥、姚文元发表《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和《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从理论上否认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而说成是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基础和条件。这一极左思想的要害就是否认发展生产力,鼓吹平均主义。

  针对“四人帮”诋毁发展生产力和按劳分配的谬论,邓小平强调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6月,他在上海同当时的市委书记马天水谈话时指出:“中国这么多人口,国民经济搞不上去怎么行?我们一定要搞上去。批唯生产力论,谁还敢抓生产?现在把什么都说成是资产阶级法权。多劳多得是应该的嘛,也叫资产阶级法权吗?搞生产究竟应当用什么东西作为动力?” 在他看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决实行按劳分配。8月,他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即《工业二十条》)时指出:“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11月定稿的《工业二十条》根据邓小平这一思想明确提出:“平均主义不仅现在不行,将来也是行不通的。”在现阶段,按劳分配是“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必须坚决实行” 。但是,这个文件因整顿工作的中断而未能下发。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看到,摆在我们党和国家面前的最大困难是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对此,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本点集中在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怎样才能使国家和人民更快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这是我们过去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没有搞清楚,也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1977年8月初,他刚刚复出不到一个月便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应该有适当的物质鼓励,少劳少得,多劳多得,说得清楚。现在有人把不是毛主席的东西,强加给毛主席,说按劳分配产生资产阶级。这根本不行。”9月,他明确提出:“我们要恢复按劳分配的原则。”11月,他又强调:“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必要的物质鼓励还是得要。” 这以后,邓小平进一步提出要恢复过去在物质鼓励方面行之有效的政策,如奖金制度、稿费制度等。

  对待劳动者是这样,对待劳动集体也应当坚持同样的原则。他提出,要鼓励每个生产大队、生产队根据自身条件思考怎样提高产量、怎样开展多种经营。“这样,发展就快了。搞得好的,国家不要挖它的,而且要给予奖励。这样鼓励它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提高生产能力。”“不管大中小企业,搞得好的要奖励,不能搞平均主义,要鼓励先进”,“这对社会主义的极大益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他申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慢,那就没有优越性,这是最大的政治,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 “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

  社会主义要加速发展生产力、要恢复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等思想的提出及其展开,这是邓小平对多年来一直困扰人们的“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坚持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等错误观念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按劳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现在不能搞平均主义。毛主席讲过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