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实践基础和科学的理论依据。赵凌云、张连辉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的演变视为全球发展观演变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国际背景;但认为三代发展观先后受到苏联发展观、西方经济发展理论、西方社会经济理论影响的看法却是简单化了。我们应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苏联发展观和当代国外发展观三个层面上,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演变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依据。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指导提出的,不能认为只有苏联发展观、西方经济发展理论和西方社会经济理论影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的演变。
马克思主义最重视发展,特别是强调经济发展。唯物史观的最基本观点是,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原因,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根源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目的是发展经济,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新中国成立的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依据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重视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演进的奥秘,就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之中。科学社会主义展望的未来理想社会是一个生产力发达、生活富裕、全社会公有制、没有剥削压迫、高度民主和文明的社会。这一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导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提出了全面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特别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充分肯定了劳动的伟大与劳动异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共产主义革命的意义就在于消灭侮辱人、贬低人和摧残人的资本主义,建设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未来社会是人人得到尊重和关心、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来源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诚然,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没有提出科学发展观概念,在那个时代也不可能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经济发展、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思想对我们党的发展观的形成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发展观确实受到过苏联发展观的影响,但不能夸大这种影响。
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提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由于缺乏经验,建国之初我们党存在照搬苏联模式的情况,主要是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也就借鉴了苏联的发展观。在借鉴苏联发展观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传统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国发展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的以高度集中统一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这种体制对地方和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毛泽东最先看出苏联发展模式与苏联发展观的问题,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要以苏联为鉴戒,要处理好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在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刘少奇和周恩来所作的报告都谈到了改进经济体制的问题;陈云的大会发言明确提出了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经济体制“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工商业生产经营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工农业生产以计划生产为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统一市场以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的重要探索。可见,我们党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打破苏联发展观的影响了。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第一代发展观总体上没有跳出传统型发展模式,但与其把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观仅仅归结为苏联发展观的影响,不如从国情背景上加以解释。我们党是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能否较快的发展,能否迅速地赶超发达国家,是党和人民的迫切愿望。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赶过美国,这是一种责任。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 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实现全面赶超是不可能的,只有从主要工业产品方面进行赶超努力,这就提出了大办钢铁的大跃进发展战略。因此,应该恰当地估价苏联发展观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代发展观的有限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