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用科学发展观研究国史的几个问题——以建国头30年的历史研究为例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李强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而且为我们准确把握、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国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以建国头30年的历史研究为例,探讨用科学发展观研究国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抛砖引玉,对国史研究有所裨益。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承认发展具有科学性,即发展必须遵循和符合经济社会内在的客观规律。这是因为,要想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就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相应地,在国史研究中评价某一历史时期是否科学发展的标准,不在于一时的增长状况如何,也不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如何,而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由于规律的客观性,符合规律的科学发展模式就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一般性。

  另一方面,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由于每个国家的某些具体条件不同,客观的规律在这些不同的条件上发挥作用时,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某些具有不同国家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特殊性。

  科学发展观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区分,为国史研究走出绝对普遍主义和绝对特殊主义的偏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下面,以建国初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例,说明按照科学发展观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要求,必须注意现代化的一般趋势与中国特色的结合,才能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

  建国后,要把中国从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逐步建设成工业国的发展道路,在党内是统一的,但从何起步,则无论党内党外都有不同意见。就当时已有的历史经验来看,主要有两种工业化模式:一种是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道路;另一种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道路。

  那么,中国的发展究竟要走哪一条道路呢?哪一条才是科学的发展道路呢?实际上,工业发展的规律存在着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因此,从规律的角度讲,重工业优先发展是符合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事实充分证明,建国头30年采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从根本上讲是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而且也反驳了那种轻率地指责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就是机械照搬苏联经验的言论和观点。

  毛泽东在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后,还提出了重工业发展同轻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的问题,注意改正苏联工业化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毛泽东指出:“斯大林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的缺点是过分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增长,结果在计划中把农业忽略了。……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我们实行的几个同时并举,以工农业同时并举最重要。”

  当然,我国在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时,也付出了一些代价,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农业和农民问题,不但是现在而且在当时就有人指责这是违反以人为本的。但是,毛泽东的下列论述是极为深刻和给人启迪的:“说到“施仁政”,我们是要施仁政的。但是,什么是最大的仁政呢?是抗美援朝。要施这个最大的仁政,就要有牺牲,就要有钱,就要多收些农业税。多收一些农业税,有些人就哇哇叫,还说什么他们是代表农民利益。我就不赞成这种意见。……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

  新出版的《毛泽东传(1949—1976)》对这段话有一个公允的评价:“毛泽东在这里阐述了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问题。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当前利益必须服从于长远利益,强调当前利益而妨碍长远利益是错误的。从根本上说来,人民的长远利益是人民的最高利益。毛泽东这段论述,有利于人们对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的方针的认识。毛泽东提出的这些原则无疑是正确的。” 在用科学发展观研究建国头30年的历史发展时,要特别注意这一时期的特殊性。

  十月革命前夜,列宁就强调过,在技术和经济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俄国的生死存亡的问题。“革命所已经做到的,是俄国按其政治制度来说,在几个月以内就赶上先进国家了。可是这还不够。战争是铁面无情的,它斩钉截铁地提出问题: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毛泽东对列宁的这段话非常赞成,他说:“我们现在就是要这样干” 。

  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在一个百多年内几乎被每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侵略过的国家里,在一个百多年内被别人侵占、夺走几百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国家里,在一个百多年内被别人掠夺走几亿两白银和无数资源的国家里,在一个被人践踏了百多年才刚刚站起来的国家里,“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现实的历史条件同科学发展观所需的前提条件并不相同,甚至在很多方面恰恰相反,在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是否认识到科学发展的问题、要不要科学发展的问题,而是历史条件允不允许我们科学发展的问题。因此,要科学地评价那一时期的发展,需要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从主要的、决定性的方面,来评价某一段历史发展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制度属性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