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建国以来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张世飞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近年来,围绕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等问题,对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奠定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一课题的时间跨度大、内容又十分丰富,因此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从纵向上说,一些文章大多关注某一时期的具体情况,而失之于对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进程的全盘把握。从横向上讲,一些文章大多注重于某一方面的微观考察,而没有从宏观上系统总结概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而构建其科学理论体系。本文在回顾建国以来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进程基础上,结合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对其基本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在理论上构建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体系,在实践上为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借鉴。

  一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建国以来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奠定了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在局部地区的执政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建国前夕,毛泽东又对执政问题作了深刻思考:在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情况下,“我们的同志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 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无产阶级的主要危险,“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些经验,为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执政环境无论是从国际、国内还是党内,都有了很大变化。针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第一,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从实际出发制订和实行正确的发展战略,是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前提。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建国初期,在进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等运动的同时,我们党用了短短3年的时间,就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1953年,党制定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其间,毛泽东也曾设想用3个五年计划即15年的时间,打下基础,再用7个五年计划即到200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且初步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步骤。根据这一建议,周恩来在1964年底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第二,明确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前者必须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后者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解决。毛泽东还联系农业合作化、工商业者、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以及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勤俭节约和工业化道路等问题,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政策,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三,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制定治理国家的方略,是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体现。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的基本方针,明确了借鉴苏联教训、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意义,提出根据中国国情走自己的道路的重要思想。9月,党的八大在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在经济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在政治上,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建立健全的法制,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在思想文化上,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向科学进军”、“双百”方针等。这些方针政策,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四,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改革治党治国的方式和方法,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正确的政策和策略需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来贯彻执行。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为迅速实现国家财经状况的基本好转提供了重要保证。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又提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党的八大科学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主要任务。此外,毛泽东还提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善于“解剖麻雀”、学会“弹钢琴”、“胸中有‘数’”、“留有余地”等具体方法,对于实现科学执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建国初期结合“三反”、“五反”运动进行的整党整风运动,提高了广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保持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党的八大强调加强党内思想教育,以切实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方面,毛泽东强调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方面,毛泽东指出接班人的五项条件,强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十年探索时期,党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三风”问题,“比较有效地反了一下当时已经出现的那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和当官做老爷的态度,那种官、暮、骄、娇之气”。 在整党整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些制度,从一定程度上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联系。 

   (二)从1966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进程一度遭受挫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