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红旗渠与红旗渠精神——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中华民族精神良性互动的典范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李慧郁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红旗渠是河南林县 人民在20世纪60年代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的条件下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1995年4月,胡锦涛在视察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是一个典范,它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可以说,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 几十年来,林州人民以修建红旗渠为代表的创业实践与红旗渠精神,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良性互动的典范。

  红旗渠的筹备过程萌生和孕育了红旗渠精神的基本核心,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在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鼓舞下成为可能。筹备中的红旗渠与孕育中的红旗渠精神相互促进,成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最初表现形式。

  林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东麓,豫、晋、冀三省交界处,自然环境恶劣,干旱缺水极其严重。长期“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景况,从未泯灭林县山民蕴藏心底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并锻炼出了世代相传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1944年林县解放,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在中共林县县委的领导下,开展了打旱井、引山泉、修水渠、挖池塘等兴修水利活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后,县委提出了“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号召,全县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运动,很快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山区严重缺水的状况,但仍不能彻底解决全县干旱缺水的问题。

  1958年底至1959年5月,林县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旱,流经境内的四条河水全部断流,修建的水渠、井塘、水库统统干涸,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很多村庄的群众只好翻山越岭走十里几十里远道取水。缺水,成了林县世世代代贫穷的根源,严重地影响了全县人民的基本生存质量,阻碍了全县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倔强的林县干部群众不甘心向大自然低头认输,决心用所有力量甚至生命与之搏斗到底。此时,摆在林县县委面前的迫切任务,就是紧紧抓住这一主要矛盾,率领广大群众千方百计争取引水胜利。

  县委根据十几年来带领全县人民兴修水利的经验教训逐渐认识到,把天上的雨水蓄起来,把地下的水挖出来,都离不开天的摆布,要从根本上解决林县干旱缺水的难题,确保工农业用水和人畜吃水,必须寻找新的水源。县委组织3个调查组,分头到山西境内进行水源考察。经过认真调查,他们发现流经本县北部、发源于山西省境内的漳河,常年流量为25秒立方米,最枯流量约10秒立方米左右,是比较可靠的水源。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扩大会议作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特别决定:将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漳河水引入林县。“引漳入林”是林县县委带领人民群众冲破封闭的小农意识束缚,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第一次大胆尝试。

  因这一工程涉及到邻县邻省,林县县委向新乡地委、河南省委作了《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请示》,县人委向新乡专署、省人委作了《关于兴建引漳入林工程请示报告》。“引漳入林”的请示很快得到了地委、省委与专署、省人委的同意。1960年1月27日,河南同时向山西发了三封内容一致的信函:其一是河南省委给山西省委的公函;其二是河南省人民委员会给山西省人民委员会的公函;其三是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省委秘书长戴苏理以个人名义给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省委书记处书记王谦的信。

  山西省领导对河南林县“引漳入林”的请求非常重视。河南的信函发出仅仅一周,山西省委书记王谦和副省长刘开基即于2月3日给史向生等复信,同意林县的请求,并“建议林县引漳入林工程从平顺县侯壁段下引水,按此设计”。山西省委、省人委和山西人民发扬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几乎毫不犹豫就同意了林县的设想和意见,将本省境内的漳河水无私支援十分缺水的河南林县。这是林县引漳入林工程得以顺利开工的决定性条件。

  林县县委在接到河南省委转来的山西方面的复信后,立即于2月7日晚至8日召开林县引漳入林筹备委员会会议,通过了《中共林县委员会关于林县引漳入林工程施工方案(草案)》。10日晚,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召开全县人民誓师大会,《引漳入林动员令》迅速传遍全县各个村庄。从当时的林县速度,可以看到林县县委、县人委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工作态度和只争朝夕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作风。

  在筹备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和萌生了红旗渠精神的基本核心——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直推崇的精神,是太行山区群众在百折不挠地战天斗地的实践中长期坚守的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精神内涵之一。团结协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努力倡导的精神,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精神体现,同时也汲取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思想营养。在筹划修渠的日子里,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成为豫晋两省党员干部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共产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成为林县老区人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成果。正是因为林县及平顺县的干部群众、河南省和山西省的党政领导充分发扬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才能够使史无前例的引漳入林工程有可能从美好的蓝图变为壮观的现实。

  

    1. 红旗与渠
    2. “天河”引来幸福水——红旗渠建设岁月追忆
    3. 担责·负责·尽责
    4. 飘扬的红旗永恒的渠
    5. 1959年大旱与红旗渠的诞生
    6. 守望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7. 干群同甘苦 就能创奇迹
    8. 7月8日
    9. “底线”的思考
    10. 让红旗渠精神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