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新中国成立以来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曾丽雅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精神文化是属于精神、思想、观念及知识、艺术范畴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的反映,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同时又具有对社会发展重大的价值导向、道德规范和知识驱动作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蕴了丰富的内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与时代要求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精神文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也因之经过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程。本文着重对新中国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作一论述。

  一、从除旧布新到“双百”方针的提出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政治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亿万贫苦民众从此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在经济战线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投入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新中国的艰巨任务;在社会生活中,革除封建陋习,荡涤旧社会遗留的污泥浊水,实行民主改革,倡导人人平等民主的新风尚。这些,均反映在当时的精神文化建设领域,体现了三个主要特点:第一,除旧布新;第二,为建设新中国服务;第三,面向广大工农兵群众。即在思想文化上,强调“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明确“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 的文化方向;在文学艺术上,强调“积极发展适合人民利益和需要的文学艺术创作,加强艺术实践”; 在倡导的国民精神上,强调要有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要把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革命热情运用到建设中来,意气风发地建设新中国; 在教育战线上,改革旧教育,发展新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特别是有关工业建设的科学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努力推进各项文化教育事业。 这一切都反映了当时时代发展的要求,成为中国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精神文化大氛围。正如毛泽东在开国时所指出的:“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建设和发展,亟需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为了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在1956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随后召开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报告会上,宣传部长陆定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对“双百”方针作了全面阐述。其主要内容为:“双百”方针即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它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领域中的表现。贯彻“双百”方针,必须去掉宗派主义,去掉过多的清规戒律,去掉骄傲自大,坚持谦虚谨慎、尊重别人,团结一切愿意合作或可能合作的人。 “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对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规律的总结,对于繁荣和发展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化还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如毛泽东在否定“国粹论”、“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的同时,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推陈出新”的方针,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主张“多样化为好”;要学习外国的好东西,“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 周恩来则提出文化艺术“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艺术性;既要浪漫主义,又要现实主义;既要学习马列主义,又要和实际相结合”, 要吸收“外国好的东西”,“使它溶化在我们民族的文化里”,“以自己的东西为主”等。 我们党把文艺工作者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作为改造文艺队伍、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项重要措施来大力倡导。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党政治上的“左”的指导思想严重影响到精神文化领域,“双百”方针长期未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要“开展一个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文学艺术的运动,批判修正主义,批判19世纪欧洲文学”, 到60年代文化界的“整风”  ,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导致思想文化领域中错误的、过火的政治批判。尤其是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实际上“大革文化命”,将一切非主流文化视为封、资、修文化,谓之“毒草”予以铲除,并“严加批判”,“彻底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因而造成了精神文化的单一性和人民群众思想的极度贫乏,出现了文化的“荒漠化”现象及教育领域的混乱和停顿,大批有名望、有成就的文化工作者和知识分子遭受迫害,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和挫折。

  二、从拨乱反正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