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苏联对华技术转让使中国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
苏联对华技术转让包括供应设备和提供技术资料两个方面。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苏联援建的工程项目的大多数设备,尤其是主要设备和大型设备,都要由苏方提供。为此,苏联政府动员了所有与援华项目设备的设计、制造、质检、运输、原材料供应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全力以赴投入到设备的生产供应工作中,基本上做到了保质保量,按期交货。有时设备安装出现问题,他们立即派人到现场指导;有时需要改变设计,原有设备用不上,他们就重新设计、重新制造;有的设备苏联自己制造不了,他们就到国外定货,运抵中国;有时因设备过大过重,原有的运输工具和路线不堪重负,他们就改造运载工具,重新整修线路,例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设备中,有一台3500吨的压力压床,自重700吨,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制造厂把莫斯科到长春的铁路、隧道、桥梁作了一次全面检查和整修,并专门制造了一部特别列车来运送这个庞然大物。
在订购设备的过程中,苏联常为中国着想。1952年10月,在苏共第19次代表大会期间,刘少奇、李富春会见了苏联国家计委主席萨布洛夫。在谈到提供设备时,萨布洛夫说:“我们可以多提供设备,但要考虑设备更新是很快的,要发展就要不断更新换代。你要多了,新设备又研制出来了,你还积压着许多旧设备怎么办?用旧设备就是落后,用新设备又缺乏资金购买,那就不仅仅是浪费了。”李富春感激地说:“以后进设备我们自己首先要审查把关,也希望你们帮助我们把好这个关。”
苏联在供应设备的同时,也向中国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为了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周恩来致信莫洛托夫,希望苏联继续向中国提供以下方面的技术资料:苏联现行的工业产品标准,即国家标准、全苏标准、暂行技术条件及各企业的制造规格;建设矿山、工厂、学校、医院典型设计;工业及交通企业的技术操作规程;机器制造图纸和先进企业的原材料、电力、燃料消耗的技术经济定额等。两天以后,莫洛托夫便答复同意中方的要求。从1950年至1953年,苏联根据中苏两国政府间科学技术协定向中国提供科学文献和技术资料2928套(件),一五期间,苏联专家提供的资料和图纸重达60万公斤(其中一部分是从苏联国内带来的,一部分是在中国形成的)。苏联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料的转让,对于提高中国工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新产品意义重大,正因为有了这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料的转让,使中国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
(五)派遣专家指导中国经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