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刘国新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合作

  中共十六大提出我们的周边政策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其后,中国政府又进一步提出睦邻、安邻、富邻主张,努力推动地区安全对话合作机制的建设。中国相信,“一个对话而非对抗的地区安全框架,是亚太安全的重要保障”。

  自1997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元首会晤联合声明》发表以后,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保持了全面发展的势头。2002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各国领导人签署了两个重要的文件:《南海各国行为宣言》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前者确认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在争议解决之前,各方承诺保持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行动,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寻求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径,包括开展海洋环保、搜寻与救助、打击跨国犯罪等合作。《南海各国行为宣言》是中国与东盟签署的第一份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宣言,对维护中国主权权益,保持南海地区和平稳定,增进中国与东盟互信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与东盟就制订“南海地区行为准则”保持磋商。后者提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点是贩毒、偷运非法移民包括贩卖妇女儿童、海盗、恐怖主义、武器走私、洗钱、国际经济犯罪和网络犯罪等。中国和东盟各国互为近邻,在非传统安全领域问题方面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启动了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合作,对促进双方安全关系的全面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还把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作为营造周边持久安全的重要途径,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地区经济合作,与本地区各国共同努力推动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经济合作新局面。在第六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宣布实施亚洲减债计划,减免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阿富汗和马尔代夫等债务国的债务。以东亚10+3合作为代表的各种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的发展,不仅给有关国家带来了现实经济利益,也有助于化解东盟各国历史上形成的对中国的疑虑,增进了各参与方的相互交流、信任与合作,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围堵与南海争端国际化的图谋,钳制了“台独”势力拓展东亚“国际空间”的活动。当然,也有利于中国扩展战略边疆,确保南海经济主权以及中国资源进口渠道的安全。总之,中国和东盟建立新型安全关系,使东南亚和亚太长治久安有了机制保障,促进了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对合作各方都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中国和东盟地区论坛(ARF)的安全关系具有特殊的地位,这一点从新安全观的形成就可见端倪。中国对新安全观的几次重要的阐释都在东盟地区论坛上,中国政府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也是在东盟地区论坛上发表的。东盟地区论坛于1994年7月成立,目的是就亚太地区政治安全问题开展建设性对话,在为亚太地区建立信任机制、核不扩散、维和、交换非军事情报、海上安全和预防性外交六大领域开展合作。论坛目前有成员23个,除东盟10国外,还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印度、蒙古、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欧盟。可见,东盟地区论坛除了东盟各国外,还包括环太平洋周边各主要大国,是亚太地区唯一的多边官方安全合作机制。

  中国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1998年7月第五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在马尼拉召开,中国在会议期间发表了《中国的国防》白皮书,这是中国首次对外发表这类文件。白皮书就国家安全形势、国际安全合作、地区安全合作、中国的国防政策、国防建设和国防费用等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做了详细的阐释,对当时一度流传的“中国威胁论”是一个很好的回答。在2001至2004年的历次东盟地区论坛上,唐家璇、李肇星外长都曾发表重要讲话,就国际安全和地区安全提出中国的主张和新建议。在2003年第十次ARF外长会议上,李肇星提出“在论坛内适时举办‘安全政策会议"”的建议 ;在2004年第十一届ARF外长会议上,李肇星强调反恐应以《联合国宪章》和国家法准则为依据,“不应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国家、民族或宗教挂钩” 。

  虽然到目前为止东盟地区论坛未将南沙群岛问题列入正式议程,但为中国和有关国家对话、协商提供了机会和场所,每次论坛的主席声明都对此有所涉及。论坛建立相互信任措施的努力也推动着有关各方朝着和平解决的方向发展,1995年,各方初步达成协议,要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国际法的有关规定解决南沙群岛问题;中国表示愿意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基础上与有关方面进行谈判的提议,也获得各方良好反应。这些虽不能一下完全解决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但却达到了强化中国立场、增进共识、创造解决问题条件的目的。

  上海合作组织是以中国为主导建立的,东盟地区论坛是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的,这两者良好的发展势头表明,中国新安全观对于稳定区域安全、进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生命力。

  (作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