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关键的一年。其意义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就是“承上启下”。所谓“承上”,是指两国在这一年完成了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启下”则是指通过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在平稳过渡的基础上,使中俄关系走上了全面发展的健康轨道。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可以看到,尽管这年年底,随着叶利钦访华和两国最高领导人在北京的会面,中俄关系呈现出一派大好形势,但纵观全年,两国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今天盛赞中俄关系在各个领域的迅猛发展,并为它今后的美好前景感到振奋的时候,对两国关系发展初期的历史进行审视,总结其中的宝贵经验,同时也对曾经起过消极影响的某些因素或隐患进行分析,或许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1991年12月27日,中俄关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钱其琛外长致电科济列夫外长,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俄罗斯联邦政府并决定中国驻原苏联大使王荩卿改任为驻俄罗斯大使。 这里面有一段小插曲。王荩卿接到新的任命时,实际上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驻原苏联大使”。因为他在当年11月底抵达莫斯科准备就任后,几次要求递交国书均被苏方婉拒,理由是戈尔巴乔夫公务繁忙。不久,戈氏本人宣布停止行使总统职务,苏联旋即解体,新独立的俄罗斯成为苏联法律上的继承国。于是,王荩卿赴任时带去的致苏联国家元首的国书已经不能用,换成了新的国书。最后一位驻苏大使尚未走马上任,就变成了驻俄罗斯的第一任大使。 “等到王大使终于向叶利钦总统交上国书的时候,已经是1992年2月初了。”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向何处发展?这个问题引起了国际上的普遍关注。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中俄是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又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还在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均发生了变化,中俄两国也因此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人担心,刚刚实现正常化并有所发展的两国关系,会不会由于苏联解体和中俄之间出现的差异而改变方向,甚至背离正常化的轨道。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的破裂就与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有直接的关系。
两国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从中国方面看,邓小平在苏联解体前夕的讲话实际上已经为中国制订对俄政策确定了基调,他指出:“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同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地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 就是说,一要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不搞意识形态争论。根据这两条基本方针,中国外交制定了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在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与俄罗斯以及苏联解体后的其他国家发展关系的政策。
1991年12月27日,在钱其琛致电科济列夫的同一天,李岚清和田曾佩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俄罗斯访问。李岚清对俄副总理绍欣表示,中国政府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俄罗斯人民的选择。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就俄罗斯出现的新形势表态。 此次访问取得了三项重要成果:其一,确认1989年和1991年中苏两个联合公报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依然是中俄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其二,继续履行中国和前苏联签订的各项条约和协定所规定的义务;其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睦邻、友好和合作关系。三项成果都写进了会谈纪要,为两国关系的平稳过渡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