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文化工作实现历史性转变。就文艺工作来说,其思想内涵实现“从拨乱反正到解放思想,从政治反思到艺术反思”;文艺管理体制从政府包办逐渐发展为民间创作,文艺创作的视野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
四是文化体制改革逐渐展开。在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的同时,文化体制改革也在破题。1980年3月,文化部召开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表示要“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页。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5页。这是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这一概念,表明文化产业被列为国家发展战略。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工作完成了双重任务,即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因为拨乱反正在“文革”结束后具有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旧体制的意义,因此,二者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新道路,开拓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增添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新内容,取得改变人们精神面貌的新成就,这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五、第五个阶段,2002年至今,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的经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文化建设升为国家战略。与以往阶段不同的特色是:
第一,在指导思想和文化理论方面取得新的创新和突破。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战略思想;2007年,中共十七大把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这一时期的重要特色是,中国共产党比较系统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新的文化发展观,为文化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第二,把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文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2006年,国家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独立篇章。随后,又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系统规定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发展目标,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新闻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新,民族文化保护,对外文化交流,人才队伍,保障措施和重要政策等十个方面的内容。这是第一个国家级文化建设中长期专项规划,是指导“十一五”时期乃至今后较长时期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文化部政策法规司编:《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汇编》,编写说明,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三,文化体制改革驶入快车道。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2003年3月,中共中央即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指明了任务和方向。2005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9年9月,国家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等做出部署。与“文革”结束到中共十六大这一时期相比,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度大大加快。
第四,文化体制改革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成效显著。比如,2009年全年故事片产量达到456部,动画片27部,纪录片19部,科教片52部。2009年全国城市的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06亿元,在2008年电影票房增幅30%的强势基础上,同比增幅达到4296%。2009年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为277亿元,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放电影的收入为1689亿元,全年电影综合效益为10665亿元,同比增幅为2647%。再如,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成为我国发展文化事业、增强文化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新的战略突破口和历史性机遇。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64亿美元,其中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29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66%,是2001年的37倍;文化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72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99%,是2001年的61倍。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不平衡的局面有所改变。蔡武:《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化的发展》,2008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