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确定划分新中国60多年文化史分期的标准应该有几个特征:一是反映中共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包括对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二是综合反映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反映一定历史阶段文化的主要内容、特征和发展趋势。应该将新中国文化建设放在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与演变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根据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演变,即文化与经济、政治发展的相互关系,确立新中国文化发展的分期。这样,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的过渡时期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确立和初步建设时期,其主要特征是改革旧有文化事业,建设新的文化事业,在社会性质转变过程中,新民主主义文化也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
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1页。因此,为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实现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要任务。
第一,肃清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封建主义思想和批判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先必须与旧的腐朽的意识形态划清界限。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通过禁止国外反动新闻机构活动、接收帝国主义在华文化教育机关和宗教团体、动员全国人民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等形式,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重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扫荡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思想文化影响。通过开展土地改革,改造旧有教育事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制定和宣传《婚姻法》等,涤荡封建主义思想意识。通过“三反”、“五反”运动和实行公私合营,批判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利己主义、损公肥私等价值观念。
第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人民民主专政建立后,理所当然地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马克思主义。正像刘少奇在1951年5月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所说,要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教育人民,而不是用其他任何观点和方法教育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打下思想基础。1951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1953年4月23日,又发出《关于1953—1954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1949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马列学院,要求高级干部要定期马列学院学习。全国人民还掀起学习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运动。1951年9月,由北大13位教授发起、在全国高校中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指明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1954年9月16日,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开幕词中宣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第三,开展思想批判运动,为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开辟道路。1950年对《武训传》的批判,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和对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其中心就是运用唯物史观指导文化工作。尤其是后两次批判,扫除了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权威,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意义深远。
此外,这一时期还开展了广泛的文艺整风运动和戏剧改革,文艺为人民服务和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主旨得到弘扬,反映革命战争和新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不断涌现,话剧《龙须沟》、电影《百万雄师下江南》、歌曲《歌唱祖国》是其中典型代表。在思想道德方面,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使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旧习惯随着旧社会的埋葬而逐渐消除,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关系得以确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这些都说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已经基本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