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从《北京园林绿化志》看1949~1976年首都的绿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张蒙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21958~1965年:不断调整阶段

  1958年提出“大地园林化”和“绿化结合生产”方针;1959年提出以“迎接建国十周年,改变园林面貌”为纲;1960年提出以“绿化美化发展生产”为纲。全国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后,1961年以“园林绿化为主,大搞生产”为方针;1962年又改为“以园林绿化为主,结合生产,加强管理,提高质量”。1963、1964两年,北京市领导再次提出大量发展花卉,大搞万紫千红,美化城市。1964年全国开展了设计革命,园林系统批判了园林设计中的“小桥流水”,此后设计不敢再谈继承、发展园林风格和特色,不敢提倡艺术创造,造成了设计思想上的混乱。1965年,开始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生产为中心,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是年下半年,北京市领导提出要在城市里大量铺草,要求三年实现草皮化,做到“黄土不露天”。八年时间出现多种指导思想,业务方针经常摇摆不定,缺乏通盘规划,造成实际工作也不断出现曲折和大起大伏现象,如绿化植树大起大伏、绿化用地大发展和大收缩、绿化结合生产几度变化、花卉发展几起几落、育苗生产摇摆不定等等。

  31966~1976年:停滞不前阶段

  1966年3月11日,北京市召开春季植树造林工作会议,传达了周恩来“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的指示,号召全党全民积极动手掀起植树高潮。北京市园林局制定了《1966~1970年城市绿化规划》。提出4~5年实现城市普遍绿化,并要求1966年要“从战备需要,整顿市容需要,增加生产需要”,发动群众植树铺草。《当代北京大事记(1949—2003)》,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当年春季,由副市长崔月犁亲自指挥,在长安街原有的行道树间加种了大桧柏,树立样板,同时北京市园林局按计划组织发动群众植树。但春季工程刚完,“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在“破四旧”声中,园林绿化部门首当其冲。公园的文物古迹被视为封建迷信大量受到破坏,古建筑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种树养花,被当做修正主义大加摧残。规划无人管理,公园绿地被任意侵占,树木被私伐滥砍。

  1968年10月14日,北京市园林局被撤销,机关干部除留下6名转入市政工程局管理园林业务外,其余全部集中参加清队整党运动。直到1972年12月才恢复北京市园林局的建制。市、区园林绿化工作的主管部门和隶属关系多次更迭,机构几经变化,园林绿化事业受到严重破坏。

  1971年后,园林部门虽然仍以绝大部分力量开展政治运动,但已多少从初期的大破坏中,逐渐有所改变。在“绿化祖国”、“备战备荒为人民”、“实行大地园林化”的方针指导下,开展了城市绿化工作。1971年,周恩来在与外国友人谈话中提出“要养成种树的习惯”。《周恩来论林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1974年北京市园林局在计划安排中提出“凡是可以绿化的地方都要种上树,做到路路有树,院院有树,实现普遍绿化”。绿化要按“落叶树与常绿树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结合、快长与慢长相结合、园林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调整,并开始进行行道树的更新。同时,还强调各公园要种植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价值的树木。1975年陶然亭公园在新山南麓栽植了竹子、柿子、连翘等27种树木。北京植物园开始了“南茶北引”和“南竹北移”的试验。苗圃繁殖苗木也开始有所恢复。1972年繁殖的树种,增加到83种,在圃苗木达到151种。1975年进行了全市绿化情况的普查,全市共有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2780多公顷。行道树、河道树1692公里(包括街巷树木510公里),共有树木9346万株。按城市人口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507平方米(不包括水面为387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26%。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市政卷·园林绿化志》,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36页。

  从1966~1976年11年间,共植树821万株,种紫穗槐506万株。在这一阶段,虽然园林绿化工作在极谨慎的情况下有了一些进展,但“十年动乱”给园林绿化工作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的园林绿化规划

  从1949年开始,北京就着手研究城市发展的规划方案,但是在城市规划中提出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则是1955~1956年在以勃得列夫为首的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组的指导下进行的。20世纪50年代初,有关城市园林绿化、改善气候卫生条件的理论从苏联传到我国;其后翻译出版了苏联《绿化建设》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公共绿地体系。此书成为1955~1956年制定园林绿化规划的主要参考资料。其间对城区范围内的绿地、树木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并按不同绿地类型绘入平面图供规划参考。鉴于北京的气候特点是夏热冬寒、春季干旱多风沙,1956年的规划中绿地占了很大份额;配合发展工业,安排了必要的卫生防护绿地;公园均匀分布,以便利全市居民。为了使绿地在改善气候方面获得尽可能大的效果,同时也更有效地美化城市景观,大片的公园绿地连接成绿色走廊,从市郊“楔”入城市。具体划定公共绿地时遵循的原则包括:尽量保留原有绿地、树木,并以它们为基础发展绿地系统;把古迹名胜的保护利用与建设公园绿地结合起来;把规划市区范围内的丘陵、洼地、窑坑等不宜用于建筑的地段,尽可能用于发展公园绿地;工业交通用地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规划了卫生防护林带,水源井、环境卫生场站外围安排了防护绿地;结合道路、河流、引水渠等形成较宽阔的绿化网络,并结合城市边缘的环路、防风林、果园等形成包围城市的绿环,与楔形绿地系统衔接起来。

  1956年方案共规划出公园绿地9749公顷,平均每个城市居民1722平方米,其中全市性公园3411公顷(不包括河湖水系,下同),区域性公园3842公顷,林荫道1396公顷,居住区及小区公园1100公顷。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市政卷·园林绿化志》,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88页。

  在1958年“大跃进”高潮中,中共中央提出了“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同上书,第227页。。这一指导思想反映在1959年规划修改方案中,即城市中心区要以40%的土地进行成片的绿化,城外的成片绿地至少占土地的60%。这些绿地中除种植树木、花草之外,也要种植果木和农作物。此次方案的特点是以城墙和护城河为基础,建成宽阔的环形绿地,把附近的公园绿地串联起来,并与通向城郊的绿色走廊相衔接。建筑集团之间除安排公园和防护绿地之外,还分布着苗圃、花圃和农田。方案中的绿地总面积为568万公顷,按当时人口计,人均绿地49平方米,其中公园及林地27万公顷、苗圃和花圃1300公顷、果园3700公顷、菜地及其他农田等248万公顷同上书,第389页。。其后,市政府决定拨出50多处土地准备根据条件逐步进行绿化,但是在紧接着到来的三年困难时期中,绿化用地不但未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1967年1月4日,北京的城市规划被暂停执行。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