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正确认识“史”与“志”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俞晓娴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语言上,史活,志死。史体要求语言翔实,要叙述一个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整个过程,同时要叙述这个过程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史书的语言观点鲜明,注重文字的艺术性,可用形容、华丽的词句,力求把史写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志体讲究言简意赅,只需要记载清楚一个事件产生的基本结果。志书的语言开门见山,言必及事,言必道物,力求准确、庄重,切忌空话、套话,不用形容、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可读性较差。

  三、史与志“相辅相成”

  世界上没有纯之又纯的史或者志,两者也没有那么清楚而不可逾越的界限。志、史可以各自发挥其所长,取长补短,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向发展。

  (一)充分发挥史体优势,以史驭志、以史束志

  史对志的指导作用。史学与志学是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体系,既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共性,又要注意各自发展特点的个性。在两者的相互交叉中,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来指导方志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志书观点鲜明,意义深刻。

  史对志的制约作用。在修志的实践中,尽管每一地区都有其自身的地方特点,但始终脱离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范畴,忽略了这一点,常常会出现与史实相矛盾的情况。因此,志不能脱离史的制约,否则可能导致对资料理解的失误。

  史对志的弥补作用。在记述事物的整体性和反映发展的规律性上,志显然不如史。修志要以史为纲,统领纵贯,借用史体来反映、表现不易横剖的事物,以弥补横分对事物、事件、行为的人为割裂,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记述新萌生、有变化的事物。

  (二)充分发挥志体优势,以志补史、以志辅史

  志对史的补充作用。方志收录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保存了一些正史没有或缺乏的宝贵史料,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方志也与原始材料不同,它是经过筛选、整理、加工过的东西,具有系统化、条理化的特征。所以,它可以补史之缺、详史之略、参史之错、续史之无。

  志对史的辅助作用。作为资料书,方志的功能是把事实如实全面地记述下来,而且在记述问题时,“一事必寻其源”,“一人必考其实”,从而为编修史书、为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提供系统、翔实、准确的资料。同时,方志资料保存的连续性和延续性,为研究区域性经济发展状况变迁提供了最基础的材料。

  志对史的拓宽作用。方志作为历史领域的组成部分,以其“一方之全史,百科之全书”的特点,大幅度地拓宽了历史的领域。它按照一类事物自身的发展过程,贯通古今,由远及近,顺时连续记述,使这一类事物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帮助人们看清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大大地丰富了史的宝库。

  总之,史志工作者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认识世界、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要求,正确认识史与志,掌握两者的基本要领,并将之运用于编写实践中,从而努力创造出优秀的史志精品。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