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正确认识“史”与“志”
发布时间: 2011-10-20    作者:俞晓娴    来源: 2011-10-20
  字体:(     ) 关闭窗口

  最后,编史修志,可以使人察一方之全貌,辨万象之优劣,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史志作为古老而富有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一直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是进行革命传统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有利于陶冶情操、知荣明耻、匡扶正气、凝聚民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二、史与志“殊途同归”

  史和志是个性和共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志中有史,史中有志,两者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相异之分,必须辩证地看待。

  (一)史与志的相通之处

  志史同源,有共同的历史起源。两者同本同生,彼此相通,是同属同性的文化典籍。历史上的民间有修家谱的,州县有修志的,国家有修国史的,其意义是一样的。当时史志不分,一个地方的历史记载,既叫史,又为志。到了后世,史和志才逐渐分离,形成了史志共存的局面。

  史志同理,有共同的指导思想。两者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无论是编史还是修志,都不能背离“一个指导、三个坚持”的基本立场。

  史志同记,有共同的研究内容。两者都要客观地研究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情况,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根据实践的检验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地反映和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史志同质,有共同的治学精神。史志工作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史志工作者都具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治学精神,往往具有“识史之观、良史之德、严史之风、编史之才”,即有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品德、严谨的学风、广博的学识。

  史志同功,有共同的社会功用。两者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存史、资政、育人、传承的功能。无论是史还是志,都集萃了多方面可靠的史料,使当政者能熟悉了解本地的历史与现状,使人民群众能传承先贤的美好风范和优良传统。

  (二)史与志的相异之分

  范围上,史专,志广。史以记载人类社会活动为主,只记述和反映与历史发展有关的方面,从而连贯地叙述各个时代的史实,其他无关的一律不记,因此不能面面俱到。史重点记述政治改革、国体变迁、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专题性强。志以记载自然与社会并重,在范围上要比史广泛得多,博杂得多,所载之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由古至今,世间之人、之事、之物,几乎无所不包,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博物之书”,而且是社会科学的“一方之全史”,故有“百科全书”之誉。

  内容上,史略,志详。史所记载的内容,弃小就大,着眼于历史阶段中的大事要事,顺着时序描述社会发展史。史体往往围绕一定的中心论题选择材料并予以评论,一般写得较简略。因此,史主记大事、存大体,带有宏观性,记述范围的文字量远远小于志。志所记载的内容,宏微皆备,大小均收,重在资料性。志体不存在某一特定的轴心内容,在记叙的详略、材料的取舍方面,一般并无明确的轻重之分。而编修方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备修史时采摭,供研史时考证。因此,志贵在详细,既记宏观,又记微观。

  体例上,史简,志繁。史以时分事,突显时间脉络,纵向线索清晰。以年代为经、以事件为纬著述历史,则重于从纵的方面反映历史的连续性。编史,要先分期,按时间顺序排定篇目,后分类,篇目下的内容按照事物的性质、类型设置。它的结构是一条线,形同圆柱。志以类分事,突显事物类别,横向条块清楚,以门类为经、以时间为纬记录现状,侧重于从横的方面表现事物的广泛性。修志要先分类,按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类项设置篇目,后分期,再按时间顺序记述该类事物的发展过程。它的结构是一个面,形同沙盘。

  形式上,史论,志叙。史是史论结合,以观点去引领资料,以评论取胜,在真实地记述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历史进行全面的考察,对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多样性、特殊性及曲折性等进行分析,得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结论。志是叙而不论,以资料去表现观点,以记事取胜,在广泛搜集、调查的前提下,将资料进行整理、鉴别,分门别类地进行纯客观的综述,以反映本地区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当然,志可稍有议论,但不能大发议论,不单独议论,不空泛议论,而是寓观点于叙述之中。

  时间上,史远,志近。史主要以追溯过去为主,往往是在若干年以后才组织编撰,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详古略今。志以记述现状为主,常常在当代或当代历史稍过,即行着手编写,详今略古。因此,志是当代人写的,史是后代人写的,有“隔代编史,当代修志”之说。史书可以在志书的基础上写就,但志书却不能在史书的基础上编成。

  方向上,史全,志偏。史记善恶,要求既要载录历史的成功业绩,记载人类的正义与进步,又要秉笔直书,勇于反映历史的失败与教训,不能掩盖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邪恶与挫折。志重褒扬,力求客观反映和体现历史、自然的美好现象,但不排除对一些社会晦暗面的客观记叙,只是有所侧重点而已。因此,史一般有褒有贬,志一般有褒无贬。

  主体上,史单,志众。史主要是依靠文献史料,远古历史没有文献可征,需依赖考古发掘;近现代历史,也要进行调查研究。由于史书记事较为集中和大体,可由一个或少数人完成,一般大都由史学工作者担负,独立完成。志不能仅仅依赖于文献,大量的资料必须在当时当地搜集、调查得来。有的虽有现成资料,也必须经过调查,予以核实补充。由于志书记载的内容极为广泛和详细,必须“兴师动众”,由各部门、各行业、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因此,有“单手成史、众手成志”一说。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