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陆学艺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一、三农理论的由来
  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率先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第一个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农业生产连年大丰收,到1984年粮食产出量登上8000亿斤的高峰,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那几年农民得到了自主和实惠,农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城乡差距缩小了。那时就提出了农村要进行第二步改革。
  但从1985年起,我国的城乡战略有所改变,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格局又开始向城市倾斜,工作重心又向城市转移,农村改革的力度削弱了。1985年农业减产,粮食减产7%。从此,农村的形势发展时好时坏,时晴时阴,又走上了曲折发展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的一些学者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依据中国的特有国情,把农村问题分析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分别进行研究,既分析三者的关系,也研究三者各自要解决的问题,初步提出了三农问题的分析框架,并以此作为认识中国实践分析现实问题的理论框架。经过10多年的实践和宣传,现在已成为中国政界、学界的共识。
  三农理论是中国特有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物。在国外没有三农问题的说法,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也没有。从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轨迹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实现现代化,一般都是先从农业农村取得资金,取得原始积累,取得农产品、农产工业原料,然后大办工厂、企业发展工业;而与此同时,农村的劳动力就大批进入工厂,工厂一般都建在交通要道,工厂聚集起来了,商业、服务业发展起来了,城市也就兴起了,大批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所以工业化、城市化是同步的。等到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反哺农业,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资料(农机、化肥、农药)武装农业,使农业现代化。与此同时,一方面农村的农民已经成为少数了,在市场的作用下(有些是在政府干预下),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的收入也逐步提高,接近(有的还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水平。待城市工业发展了,国家财政雄厚了,再反哺农村,对农村进行道路、水利、电力、电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也现代化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所以这些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把三农问题联系起来,只是单纯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和单项的分别研究,至多也只把农村、农民或农村农业问题联系起来研究,并没有三农问题的理论。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的城乡关系和特有的城乡发展路径,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三农问题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形成和运用,对于深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用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很有意义。在一个比较长时间以来,我们特别重视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着力解决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问题,以保证有效供给。但是当1984年取得改革以来的第一个特大丰收以后,农村出现了卖粮难、卖棉难等问题,随后又出现了“打白条”、农民负担重、干群矛盾冲突增加、农村社会不安定和城乡差距扩大等等的问题。这诸多问题的出现,使一部分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意识到,农村工作不仅要解决农业问题,与此同时还要解决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并且将农业、农民、农村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联系起来作了分析和研究,写出了一批比较有说服力的著述。在90年代中期以来,一部分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已经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联系起来作了研究和分析论述。三农问题的理论就在全国形成了共识,被引用到文件、媒体和各种论著里。1998年10月,在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
  运用三农理论,对其他国家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很有意义。1998年,我应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邀请到日本访问。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用三农理论对中日两国的农村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确实能说明很多问题。日本的现代化道路同欧美等发达国家是基本相似的。但是,日本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加之60年代后,日本政府为了要大规模出口工业产品、开拓工业品市场,不惜牺牲本国农业,大规模进口农产品,所以从70年代以后,日本的食品和棉花等工业原料大部分或全部要进口。现在日本50%以上的食品和农产工业原料都是进口的,所以日本的食品价格是全世界最贵的,这使人民的生活质量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见,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其农业是一个问题,用三农理论来分析,日本今天农民问题解决了,农村问题也基本解决了,但农业问题还没有解决。中国正好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执行“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方针,通过改革和发展,连年获得丰收,1996年粮食超过1万亿斤,棉花超过8400万担,自此,中国的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已经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而丰年有余。中国用占世界近10%的耕地供养了占世界21%多的人口,并且自1997年以后每年农产品纯出口50亿美元左右,所以用三农理论来分析,当今的中国,可以说农业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农民问题、农村问题还没有解决。
  二、当今中国的三农问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