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 2009-06-29    作者:李敦送    来源:国史网 2009-06-29
  字体:(     ) 关闭窗口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面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全新的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从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在探索中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同时也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正确认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探索的得失及现实的指导作用问题,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动因
  近百年来,在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一直得不到正确的答案。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毛泽东具体地分析了中国的情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峰回路转、豁然开朗了。这就是,旧中国作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后,要不要走第二步,在历史的关键关头,毛泽东顶住了各种压力,提出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思想,并不失时机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不仅实现了他为之奋斗、梦寐以求的理想,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一个带根本性的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由于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曾经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耻辱与遗恨。因此,尽快将中国引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成为无数志士仁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始终以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为己任。早在民主革命胜利前,毛泽东就明确提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他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页。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再次强调: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根据他的这些思想,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缺乏经验。虽然有苏联的样式可供借鉴,但中国与苏联差别太大,不能照搬。特别是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国内和党内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与管理体制遇到严重的挑战,社会主义建设中比例失调的问题凸显出来。一贯主张从中国实际出发并对苏联模式不甚满意的毛泽东,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觉察到了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并发现苏联的一些经验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他提出对苏联的经验要一分为二,进行分析。1956年是多事之秋,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一年,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大地上确立起来。在国际上,苏共二十大,第一次揭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阴暗面和斯大林的错误,引起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剧烈动荡和巨大的冲击。它更加促使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主要成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