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开幕词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朱佳木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8周年即将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由当代中国研究所、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中共延安市委和市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今天在革命圣地延安市隆重开幕了。我代表本届年会组委会,向与会的领导、来宾和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向热情支持、帮助会议的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和延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向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延安人民致以崇高敬意!

  国史学术年会制度自2001年创立以来,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思想和面向全国、面向现实、面向学科建设的方针,先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国史研究”、“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开创·发展”、“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为主题,分别在北京、井冈山、无锡、长沙举办过六届年会,至今已是第七届了。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对于活跃国史学界的学术空气,促进国史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提高国史研究队伍的学术水平,加强国史学的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国史研究是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逐步兴起的,是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而同步进行的。因此,尽管它相对于历史学的其他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研究成果却非常丰富,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已引起从学术界到社会、从国内到国际日益浓厚的兴趣,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在成为一门“显学”。与此同时,国史学界在许多问题上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分歧与争论。应当看到,这些分歧与争论不仅是学术研究中的正常现象,而且是学术研究深入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国史学科的特殊性质,各种反对党的领导、敌视社会主义制度的势力和思潮,也往往披上国史研究的学术外衣,用貌似客观而实则混淆时空、偷换概念、歪曲事实、以偏概全等方法,来为他们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格制造舆论。人们只要稍加注意便不难发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几乎没有一个重大事件不被他们攻击和篡改。因此,为着深化对国史研究中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认识,也为了反驳各种歪曲、丑化共和国历史的言论,发挥国史研究护国、资政、育人的功能,促进国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完善,很有必要将国史研究中的分歧与争论作一次系统梳理,将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下总结。正是出于这个考虑,我们决定把“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作为本届年会的主题。我们相信,通过与会代表的交流,大家对国史研究中的各种分歧及其实质将会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把握,对国史研究如何将政治性与学术性统一起来也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推动国史研究进一步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发展,为国史编纂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

  鉴于本届年会主题的要求,年会论文的组稿方式也相应改变了往届的做法,不是普遍征文、自由选题,而是事先指定题目、约请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议所讨论的问题确实是国史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避免重复和遗漏;也为了保证论文作者确实有足够的条件收集和分析与这些重点、难点问题相关的材料,避免计划落空。尽管如此,为了确保论文质量,提交的论文仍然经由当代中国研究所所内和所外专家共同组成的论文评审委员会进行了认真而严格的评审。评审的标准是看论文在叙述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时,是否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其中的各种主要观点;在评论这些观点时,是否站在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是否遵循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否符合公认的学术规范。经过两轮评审,年会最终入选论文61篇。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可能有些重要的选题尚未列入,有些对某一选题研究状况更为熟悉的学者也未请到,有些入选的论文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对这些缺憾,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设法加以弥补。

  延安从1937年到1947年,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所在地和伟大的延安精神的诞生地。延安同瑞金、西柏坡一样,都是新中国的摇篮。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建立、巩固和发展,同延安和延安精神之间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自从国史学术年会制度创立以来,我们一直想在延安安排一次会议,以便使与会的国史工作者能够实地感受一下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亲身体验一下新中国历史源头的活水。这个愿望如今终于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诗人贺敬之曾写过一首广为传颂的诗篇《回延安》。诗中写道: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今天,我们来到了延安,见到了宝塔山,喝到了延河水。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向延安人民学习,用延安精神开好这届年会。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理解和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国史研究的新成果,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8周年和中共十七大的胜利召开!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