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九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人力资本、经济奇迹与中国模式
发布时间: 2011-10-19    作者:李玲 李明强    来源: 2010-10-19
  字体:(     ) 关闭窗口

  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没有现成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30年平均98%的经济增长率,参见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被称为“中国经济奇迹”。参见林毅夫、蔡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但是许多研究表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够完全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例如,我国实行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改革,但是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也积极参与全球化,但是都没有像我国一样,出现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东欧、俄罗斯甚至出现了经济的大幅度倒退,一些拉美国家深陷债务危机,印度进行大刀阔斧市场化改革后也表现平平。在实践中,无论与传统的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都有自身的特点。“中国经济奇迹”的出现,有我国特定的原因,这也是国际学术界和政策界对“中国模式”日益感兴趣的重要原因。

  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动力,不仅有利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执政兴国的基本经验,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未来较长时期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中国经济奇迹”是我国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一部分,对于其他国家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如果能够科学总结其经验并逐步推向世界,将有利于我国的国际战略。

  和一些30年前经济发展基础与我国类似的人口大国相比较,人力资本建设方面的成就可能是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角度,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在健康、教育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是我国经济发展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重要基础。而中国在人力资本建设方面的经验也应该是“中国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力资本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又是发展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认为,发展生产力主要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通过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来提高生产力。在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处于主导和能动的地位。所谓人力资本,通常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劳动熟练程度等等)来表示的一种资本类型。参见Schultz, T 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pp 1-17。实践中,人力资本通常用劳动者的数量、教育水平、健康水平等指标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节省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数量,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吸引其他国家的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本国;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技术、制度一样,都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当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减弱,人力资本在这一阶段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大。同时,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和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本身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

  1949—1978年,我国在人力资本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建国之前,我国人力资本水平极低。1949—1978年,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人力资本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突出表现在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生育率的下降以及妇女地位的提高。其结果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改革开放时,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遥遥领先,一些指标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