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历史的回顾——社会主义中国审计制度的创建
发布时间: 2009-06-28    作者:于明涛    来源:国史网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审计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体来说,它是由独立的机构和专职的人员,对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检查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政府审计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伴随着国家政权、政治制度的建立而出现,是用来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审计作为经济管理的一种手段,由于基本职能是经济监督,又被称为国家财政经济卫士,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促进和保障作用。中国审计制度在其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产生反作用。审计在与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与反作用过程中,不断作出适应和调整,一步步发展和完善。

  一、中国审计历史的沿革

  鉴古知今。为了更深地了解社会主义中国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审计历史作一简要回顾,以展现审计制度发展的脉络,揭示审计制度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必要的。

  (一)古代和近代审计简要情况

  从历史上看,审计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后,财产所有者为监督检查经营管理者的经济责任、防止资产流失而产生的。各朝代设立审计监督机构,均是为了达到管理和控制财政经济、巩固国家政权的目的。

  根据《周礼》记载,我国奴隶制时期的西周,已经形成中国古代审计的雏形。其典型代表是“宰夫”及其职责,负责考察群吏的功过得失,检查百官在财计方面有无欺诈劣迹等。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当时各国出于“内守国财,外因天下”的政治需要,纷纷变法改制,政治监督和经济监督作为法制的保证措施得到了加强,御史兼掌监察、审计职责,审计工作主要包含在“上计”制度(地方官吏于年终向中央报告工作,中央了解、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一种考课制度)之中。

  秦、汉时期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封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主要由负责“典正法度”、“举劾非法”之职的御史大夫主持“上计”活动,以“上计”和监察御史为主要形式的审计监督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频仍,继续实行御史制度,实施监察工作,并且开始出现侧重经济监督的独立的审计机构——比部。

  隋朝统一中国后,对田赋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仍然沿置比部,并使比部的职权、地位和权威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加强。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政权巩固,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监督财政经济活动的审计机构——比部渐趋完善。唐代后期实行户部、度支、盐铁三司勾检制度,对澄清吏治与发展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隋、唐的比部,被初步认定为中国最早的专门从事财务勾检(审计工作)的独立机构。

  宋代的审计机构复杂多变,多重监督,审计制度被一定程度地削弱。北宋时期的三部勾院,元丰改制后的比部,南宋时期的审计院等,大抵保持了唐代比部的基本架构。宋代对后世审计产生重大影响的史实为:“审计”一词在北宋首次出现;南宋在户部设立审计院,出现了中国最早使用“审计”二字来命名的审计机构。

  元代御史的审计职能得到加强。明代由都察院、六科给事中等部门执掌审计职责,政府审计由隋唐以来形成的司法性质的审计体制再次转变成为监察性质的审计体制,重新表现出监审一体的特征,审计的职能和作用有所减弱。

  清代,由六科给事中、都察院等部门执掌审计职责,审计活动包括财税、仓、库、钱粮、盐务、基建水利、内务府、军费、官员交接、外债检查等。清末,西方审计思想传入中国,在预备立宪过程中,曾拟设审计院。后来,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清王朝欲推行专门的审计监督的设想未能实现。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审计始于民国初期。民国在学习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审计等方面做法的基础上,对审计工作进行了一些变革,先后成立审计处、审计院、监察院审计部等、建立了各省审计机关及中央派驻地方审计机构。审计活动包括财政财务收支、外债、官办企业、公债还本付息等,对相关财计账表的审计逐步规范化。在政府部门、军队、公司、企业、社会团体内部建立了内部审计,出现了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社会审计制度。在审计相关的法规方面,先后制订颁布了《审计条例》、《审计法》、《审计法施行细则》等。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审计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建立了一整套审计机构、审计法规和审计方法。1932年中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规定设立审计处。1934年规定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之下设立直属中央执委的审计委员会。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时,建立了审计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和军队系统,大多建立了审计组织,主要是围绕“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克服财政混乱、制止贪污浪费等问题开展审计工作。

  从以上我国审计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政府审计制度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审计监督制度,都印有时代的痕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尽管审计建制有所不同,发挥作用的程度不等,但它始终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状况相适应的,都是为加强经济管理、管好财政资金、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服务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以履行监督职能为主的审计制度,是国家财政经济管理不可缺少的一种监督工具,是经济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整体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职守。

  二、新中国为什么需要建立审计监督制度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