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推进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开创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坚定认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只有走这条道路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信和自觉坚持使我们有必要追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自哪里,基础何在这一前提性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源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积极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自信,体现为理性的自信,其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力量。马克思主义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属性,喻示这条道路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有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又同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有别,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独特道路。
从实现现代化的角度而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是一个追求现代化的过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则在人类文明史中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新路。从现代化发展历程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大都建立在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上,通过对内剥削,对外扩张,甚至采取海外殖民乃至发动侵略战争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德国模式、日本模式无不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首先因为它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而是一条通过和平发展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3]这条道路在国内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并制定和实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国际上以构建和谐世界理念为指导思想,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当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思路,摆脱苏联模式的历史弊端,是一条超越之路。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新经济政策。随后,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在“二战”中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规模优势,但战争结束后,随着时代主题和苏联国内外条件的时代变迁,苏联模式弊端逐渐显现。由此,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反思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僵化封闭的苏联模式,其顺应了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在认清基本国情的前提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新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汲取苏东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当今世界旗帜鲜明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标志着当代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改革创新、多样化、民族化的新阶段,展现着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预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种新可能。从更为宏大的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当代发展中国家探寻本土化的现代化之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的发展模式,或者说东亚的发展模式,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因为这种模式引发了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一轮增长……这种模式与美国开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处方可谓背道而驰。”[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源于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清醒的自信,而非盲目的自信,其源自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走出自己的道路,而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他国模式,“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5]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和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中国共产党因为没有真正认清中国基本国情从而导致在中国社会发展阶段问题始终存在模糊认识,也正因此,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出现了严重挫折,甚至导致“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对此,邓小平说:“现在的方针政策,就是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总结的结果。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6]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明确指出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要结论,从而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起点问题。
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现实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发展趋势。早在党的八大,中国共产党就曾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八大的正确方针在随后的建设实践中被逐渐抛弃了,直到党的十三大,中国共产党才重新明确了当代中国实际的基本问题。党的十三大首次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重新确认并深化了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随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非常强调这一基本国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定作用,其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观察和解决中国所有问题始终坚持的出发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7]对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和理性把握,是在我们付出巨大代价的基础上获得的正确结论,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清醒把握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现实根据。我们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建立在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自信,体现的是一种清醒的自信。
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可以说,任何国家对自己发展道路的选择都应基于本国实际的深思熟虑,由于各个国家在自然地理、民族宗教,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多样性特征,因此任何一种现成的道路和模式都不可能完全符合所有国家的具体情况,发展中国家只有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有针对性地确定各自的发展道路,才可能实现自己的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源于对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的科学判定
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定和准确把握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否顺利前行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不可能脱离时代背景而孤立进行。因而,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如同认识中国基本国情一样,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科学预测时代趋势,在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时统筹考虑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认为虽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世界仍不太平,但盼和平、求发展、谋合作却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心声,和平与发展已然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主题。中国共产党对当今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基于对国际发展趋势上的清醒判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复杂国际环境中,力求趋利避害而不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探索过程。“当代中国实际”,不仅指当代中国具体国情,而且也涉及作为当代中国重要外部因素的国际背景,而对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则是其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渐放弃了战争和革命的时代主题观,而是根据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多的时代趋势,对时代主题进行了重新审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始终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他科学评估了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时代依据。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9]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的复杂国际态势下,认为虽然世界仍不安宁,但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世界发展的多样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则基于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变化,在国际事务中倡导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认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主张国家之间应该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协力推进。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求和平发展的良好愿望。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而言,人类文明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协同创新的发展过程。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借鉴吸收一切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之所以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导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是因为这条道路来自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和实践创新,其从不拒绝一切有益的世界文明成果,而是抱着积极学习借鉴的科学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对其进行改造创新,体现了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实践产物,这条道路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模式,为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提供有益参考,贡献了一些普适性价值理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源于对过去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不是凭空的自信,而是对前人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进行认真反思和深刻总结的自信。能够正视历史并善于从中总结汲取经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光荣传统和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辟的,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无论成功的历史探索还是错误的历史教训都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严峻的地缘政治和国际环境下,加之自身建设经验的严重不足,中国共产党只能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诚如毛泽东所言:“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10]苏共二十大后,苏联模式逐渐走下神坛,我们照搬苏联模式而导致生产效率不高、经济发展结构失衡、重视积累忽视消费、生活必需品匮乏等许多问题,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取得了许多对今天而言依然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成功经验。例如在政治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在经济方面,构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方略,规划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步骤,指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新路,提出应重视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在文化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了“双百”、“双为”等基本方针,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外交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过程中也犯下了不少错误,这些错误从一定意义而言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戮力前行的宝贵财富。
历史的发展犹如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总是不能被割断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历程,无论正确与否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启示。对此,著名学者李君如总结道:“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对于改革开放前的探索来讲,具有三重关系:一是继承;二是纠错;三是创新。”[11]所以,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经验总结和深刻反思便构成了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历史依据。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源于新时期以来发展成就的实践证明
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不是自吹自擂的虚妄自信,其源于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实践证明。我们认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实践之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追求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中已然取得巨大成就有力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唯一的正确道路。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原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正式形成和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式改革逐步踏上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时代步伐,当代中国社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令国人自豪、世人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吸引力不断提升、凝聚力不断增强、影响力不断展现。“中国模式”、“中国奇迹”、“中国经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代名词。美国《时代》杂志海外报道前主编拉莫认为与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的“华盛顿共识”不同,“北京共识为世界带来了希望。在华盛顿共识崩溃后,世贸组织谈判衰竭,阿根廷经济发生内爆,在世界许多地方都不确定新的发展模式应该是什么的时候——正在中国发生的基本思路——创新,不对称,专注平等,公民身份的新思路的探索——正在呼吁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雄心壮志,但这个新思路不包括已经看到了数百多年过于依赖发达国家援助的发展模式的失败。”[12]著名学者郑永年认为民主政治的形式不是单一的,当代中国积极努力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来发展民主政治。“中国不拒绝民主,但也不简单输入民主。这是中国有序民主的希望。”[13]2009年3月,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表了《中国软实力及其对美国的影响——两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竞争》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对中国人民、而且对全世界人民都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14]国外学者对中国道路的肯定彰显了其国际影响的日益增长,也为其实现国际认同奠定了一定基础。这也从外部视角更加坚定了我们走这条道路的自信心。
总之,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强大的发展活力和独特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伟大成就构成了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的实践依据。当代中国社会所取得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从根本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我们认为只有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什么别的道路,才能继续引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源于对发展中的问题持有清醒认识和解决良策
实践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任何发展道路都不可能是永恒不变和完美无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诸如政府官僚腐败、国富民贫、国企垄断、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法制化程度偏低、公民社会发育不足、社会创新能力弱化等现实问题。总之,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注定是一项极为艰难繁重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依靠发展来解决。新时期以来,从党的基本路线的确定、基本纲领的概括、基本经验的总结、基本要求的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现实问题敢于面对现实而不是消极回避矛盾,勇于探索解决之道而不是懈怠应付的积极态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等问题,作出了“八个坚持”的积极回应,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面对发展中问题时的自信和从容。正如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八个必须”基本要求是“对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用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是我们党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15]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16]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扩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什么别的道路。实践的辩证法启示我们,这条道路虽然不可能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但其必然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不断发展而日臻完善。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页。
[3]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4期。
[4]《国外热议“中国模式”及其启示》,新华网,2008年3月27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3/27/content_7867764_1.htm。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页。
[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10]《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
[11]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坚持和发展》,《党的文献》2012年第6期。
[12]Joshua Cooper Ramo.The Beijing Consensus. http://fpc.org.uk/fsblob/244.pdf.
[13]郑永年:《先有制度基础,后有民主政治》,《环球时报》2008年1月15日。
[14]Chinese Soft Pow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http://csis .org/files/media/csis/pubs/090403_mcgiffert_chineses oftpower_web. pdf.
[15]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求是》2013年第1期。
[16]胡锦涛:《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合作共赢——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08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