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二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东巴危机与中美关系
发布时间: 2013-10-19    作者:张颖    来源:国史网 2013-10-19
  字体:(     ) 关闭窗口

  1971年,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解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二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长期以来,人们对基辛格和尼克松的访华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特别是中美关系与东巴危机的关系问题上,学者们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对中美解密档案进行整理和分析,希望能深化这个问题的研究。

  一、中美关系解冻的同时东巴危机发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两国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以后,鉴于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中美两国同时开始了改善两国关系的努力。1970年10月25日,尼克松在白宫会见即将访问北京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时提出,中美关系十分重要,他要走向同中国和好,愿意同中国进行有限的贸易;美国绝不会同苏联合谋反对中国,并准备派一名高级使节人士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同中国对话,请叶海亚作中介人提供协助。

  11月10日,叶海亚在访华期间传达了尼克松口信。11月14日,周恩来正式答复叶海亚,中国政府欢迎美国特使来中国商谈。叶海亚回国后即派专人将周恩来的答复口信派专人送给巴驻美大使,嘱其口头转达给基辛格。基辛格答复,美国同意接受邀请,准备在北京举行高级会谈,讨论存在于美中之间的名种问题。但是,就在这时,巴基斯坦内部却问题丛生,东巴问题浮出水面。

  1970年12月,巴基斯坦大选结束,拉赫曼的人民联盟在东巴获得全胜,布托的人民党在西巴得到大多数席位。大选的结果,全面改变了巴基斯坦的政治生态,无论是西巴还是东巴都是反对派获胜,并且拉赫曼要求东巴要有除外交和国防外的高度自治,由他单独组阁巴政府。为此,拉赫曼与布托争执不下。1971年3月25日,拉赫曼在东巴发动不合作运动并宣称成立孟加拉国。叶海亚宣布军管,逮捕了拉赫曼,并武力清剿人民联盟及其支持者,叶海亚在初步稳定东巴形势并将人民联盟驱赶到偏远山区和印度境内后,开始着手政治重建计划,但东巴民众的抵触情绪却丝毫没有缓解,而印度则趁机插手到东巴问题中来。

  3月30日,叶海亚就东巴形势及印度在东巴周边集结军队进行威胁事写信给周恩来,要求中国给予支持。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三卷:1970~1978》,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作为回应,4月4日,新华社播发消息,强烈反对印度干涉巴基斯坦内政。《巴基斯坦政府连续三次照会印度政府强烈抗议印度政府明目张胆干涉巴基斯坦内政》,1971年4月4日《人民日报》;News Review on China,(April 1971),New Delhi: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 Analyses,p19。周恩来于4月11日致信毛泽东,汇报巴基斯坦局势。当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谴责印度政府公开干涉巴基斯坦内政,表示:“叶海亚·汗就巴基斯坦当前局势采取的有关措施,是巴基斯坦的内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应加以干涉,也无权进行干涉。”《印度扩张主义者意欲何为?》,197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Peking Review,Vol114,No16,April 1971,pp7~8。4月13日,周恩来致信叶海亚,表示:当前巴基斯坦发生的事情纯属巴基斯坦内政,只能由巴基斯坦人民自己解决,任何外国的干涉是不能允许的。如果印度向巴基斯坦发动侵略,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一如既往坚决支持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三卷:1970~1978》,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考虑到东巴事件涉及巴基斯坦内政,这封复信在国内没有公开发表,参见李达南《周恩来与1971年印巴战争》,《党的文献》2001年第2期。Roedad Khan ed,The American Papers(Secret and Confidential)IndiaPakistanBangladesh Documents,1965~1973,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530~531。

  美国同样密切关注着亚洲次大陆的局势发展。4月7日,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官布雷就东巴局势发表声明表示:“希望和平的局面能够恢复。”这是东巴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第一次发表正式评论。

  就在东巴危机爆发后不久,4月17日,中国通过巴基斯坦渠道正式送交美国一份照会。照会说:中国政府重申它愿意在北京公开接待美国总统本人,以便直接进行会晤和讨论。第二天,尼克松交给基辛格以中国秘密访问的任务。

  二、基辛格秘密访华与中美在东巴问题上的协商

  1971年7月至11月,东巴局势进一步恶化。对于东巴危机的爆发,印度一方面支持东巴独立,在国际社会上孤立巴基斯坦,另一方面,迅速拉近了印苏关系。8月9日,印度与苏联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其中第九条规定,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或受到进攻的威胁时,缔约双方应立即共同协商,以便消除这种威胁。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三卷:1970~1978》,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周恩来看后指出:这一条款是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某些国家的,印、苏有可能会对巴基斯坦动手。李达南:《周恩来与1971年印巴战争》,《党的文献》2001年第2期,第8页。

  在苏印迅速走近的同时,中美秘密外交也获得了重大进展,并最终促成中美关系解冻。1971年7月9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飞抵北京。7月9日,基辛格一行抵达北京。在北京的48小时里,基辛格先后同周恩来会谈17个多小时,除去台湾问题等中美之间最重大的问题外,东巴问题也被摆在了谈判桌上。在7月9日的第一次会谈中,基辛格表示:“我们已向印度讲了,印度如果对东巴使用武力,美国将强烈地公开地表示不赞成。”周恩来也表示:“中国也不会袖手旁观。”在第二天的两次会谈中,两国在南亚问题上的立场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周恩来表示:“这表明混乱在继续。世界处于大动荡时期。”FRUS 1969~1976,VolXVII:China 1969~1972,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5,pp1045D143会谈备忘录,北京,1971年7月11日。“我们支持巴基斯坦的立场,这一点世所共知。”FRUS 1969~1976,VolXVII:China 1969~1972,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5,pp407~408D140会谈备忘录,北京,1971年7月10日。“如果印度一定要挑起来,我们不能不过问。”基辛格表示:“关于南亚,我不认为我们的分析与你们的有很大不同。”FRUS 1969~1976,VolXVII:China 1969~1972,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5,pp407~408D140会谈备忘录,北京,1971年7月10日。“如果印度在东巴已采取军事行动,我们将公开表示强烈的不赞成。”周恩来与基辛格第四次会谈记录,1971年7月10日。“我们将反对,但是我们不会采取军事行动。”FRUS 1969~1976,VolXVII:China 1969~1972,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5,pp1045D143会谈备忘录,北京,1971年7月11日。会谈最后,周恩来表示:“请转告叶海亚总统,如果印度进行侵略,我们将支持巴基斯坦。你们也将反对。”FRUS 1969~1976,VolXVII:China 1969~1972,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5,pp2763D143会谈备忘录,北京,1971年7月11日。从周恩来与基辛格的会谈内容看,虽然东巴问题不涉及中美核心利益和两国关系的核心问题,但在大三角格局下,在中美双方都有利益所在的南亚问题上,中美之间的第一次高层谈判不但涉及东巴问题,而且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的协调与协商使两国的立场趋于一致。

  8月16日,基辛格与中国驻法国大使黄镇举行了会谈。在给尼克松的备忘录中,基辛格汇报了这次会谈的内容,在东巴问题上,他说:“我们不会使巴基斯坦人感到屈辱,也会强烈反对其他国家让巴基斯坦人感到屈辱。”对于这次会晤,基辛格是满意的,他评价说:“这是一次非常有用的会议。我们正形成一个让中方保持对他们关心的问题的知情是稳定的记录。”D155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给尼克松总统的备忘录。华盛顿,1971年8月16日。从这个评价可以看出,美国在东巴问题上与中国的积极磋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种双方关于国际问题的相互通报机制。9月13日,基辛格再一次与黄镇举行了会谈,这已经是基辛格与黄镇的第三次会谈,这次会谈主题是为尼克松的北京之行和基辛格的过渡性的访问做准备。这次会谈同样涉及了东巴问题,会谈中基辛格暗示,美国正在考虑为巴基斯坦提供的贷款。D156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给尼克松总统的备忘录,华盛顿,1971年9月13日。

  10月,基辛格再次访华,并与周恩来、叶剑英等会谈达10次。双方的态度是明确的,而且是接近的。D164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给尼克松的备忘录,华盛顿,1971年11月。11月5日,布托以巴总统特使身份访华,并同周恩来、叶剑英会谈。周恩来在会谈结束后接见巴随行记者时特别提到,中国过去给巴基斯坦的军援是供国防用的,而不是供打内战用的。他这句话说明了中国支持巴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但不干涉巴内政的原则立场和政策界限。李达南:《周恩来与1971年印巴战争》,《党的文献》2001年第2期,第8页。11月20日,中方代表向美方递交了一份照会,照会指出:印度正在干涉巴基斯坦内部事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叶海亚总统双方从边界地区撤出的建议。如果巴基斯坦遭到印度的侵略,中国将支持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的正义斗争。中国也同意继续提供军事援助。希望美国施加影响通过劝说阻止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这份照会发出的第二天,11月21日,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公开发动对东巴的武装侵略。11月23日,叶海亚宣布:“由于受到外来侵略的威胁”,巴基斯坦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对于东巴失控的局面,中国除了在物质上加速援助巴基斯坦外,还在政治、外交上积极支持巴基斯坦,动员各国谴责和制止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侵略。与此同时,中美之间也加紧了协调。11月23日,基辛格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在纽约秘密会晤,会晤的中心议题是进入战争状态的印巴局势。黄华重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基辛格也重申了美国的意向,即如果印度明确发动侵略,美国将停止对印度的援助。“Lord to Kissinger,‘Your November 23 Night Meeting’,29 November,1971,enclosing memcon of KissingerHuang hua Meeting”,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Briefing Book No70:Negotiating USChinese Rapprochement:New American and Chinese Document Leading up to Nixon's 1972 trip,available at http://wwwgwuedu/~nsarchiv/NSAEBB/NSAEBB70/doc22pdf

  11月29日,负责安排中美谈判的美国驻法国武官沃尔特斯在得到总统安全事务副助理黑格的指示后,与黄华会谈讨论了南亚的局势。沃尔特斯详细陈述了美国关于印度和巴基斯坦所做的努力,并且提供了一份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草案。此时,中美之间已经确定尼克松访华,因此,中方的外交工作重心已转向尼克松访华问题上来。12月12日,周恩来在接见参加接待尼克松准备工作会议同志时谈话指出,在未来的中美高层会谈中,有关南亚问题,“我们政府表示关心的是印度的侵略、颠覆和挑衅。”

  12月3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专门撰写了一份简报,对中美的目标和态度进行了分析,报告说:“也许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带来的最有趣的可能性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政治缓和。由于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没有一个认为它的利益将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发生大的敌对而得到实现,安理会可能会阻止东巴基斯坦发生大的敌对推动政治解决。北京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并平衡莫斯科与印度的关系,并可能最终为联合国的限制印度军事行动的努力、允许政治解决东巴基斯坦奠定一个基础。”D175 CF NSSM141的反应。华盛顿,1971年12月3日。这份报告显然对东巴问题过于乐观。当天,美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代表团递交了一份照会,建议基辛格和黄华12月10日举行会谈讨论南亚等问题。尽管中美都在为解决东巴问题而努力,但中美之间的协调并没有缓和印巴之间越来越尖锐对立的局面。

  三、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后中美的立场协调

  印巴危机不断加剧,12月3日,印度把对巴的侵略扩大到西巴,并于6日宣布承认孟加拉国。当月,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武装进攻,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第三次印巴战争是1971年南亚危机的顶峰,战争爆发时,西巴向中国求援,中国则主要通过外交渠道对印度特别是印度背后的苏联进行谴责。12月5日,在接受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专访时,周恩来指出:“在尼克松总统宣布将出访中国之前,苏印条约草案在苏联外交部橱柜里躺了两年。但获知尼克松总统访华消息后,莫斯科‘急忙’与新德里正式缔约。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苏联的矛头是直接针对中国”。The Richard MNixon National Security Files,1969~1974:IndiaPakistan War of 1971,Microfilms: MF102020042471101665354,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藏。当日,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第一次参加的安理会会议上,黄华代表中国政府首次在安理会上提出一项决议草案:“严厉谴责印度政府制造所谓‘孟加拉国’,颠覆、分裂和侵略巴基斯坦的行径”;“要求印度政府把它的武装部队立即无条件地撤出巴基斯坦领土”。Arum Kumar Singh,UNSecurity Council and IndoPak Conflicts,p105;黄华:《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6日,联大提出关于要求印巴停火和撤军的决议草案。7日,联合国大会举行全体会议,就印巴局势进行紧急辩论。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大会上提出五点主张,支持巴基斯坦,谴责印度的侵略和苏联的支持,要求印度撤军、停火。最终,会议以104票赞成、11票反对的压倒多数,通过了要求印巴双方立即实行停火并各自从对方领土撤军的提案。这次投票是中国恢复联合国代表权后第一次行使权力,中国的这次投票不但受到各方的关注,也影响了一批国家的投票意向。

  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后,美国的态度也是明确的。12月10日,尼克松在同基辛格讨论亚洲次大陆的局势时认为,必须在印巴战争的“各条战线上执行”联合国停火决议。美新处华盛顿1971年12月10日电。对美国而言,印巴战事再起,中国是否会向巴基斯坦做出安全承诺并出兵是美国首先考虑的问题。参见张威、刘子奎:《中国对1971年南亚危机的反应和对策》,《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3期。为了了解中国将多大程度卷入印巴战争并向中国表达美国的态度,12月10日,基辛格与黄华再次进行了会谈。基辛格告诉黄华:“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南亚次大陆的局势是对它的安全的威胁的话,并且如果它采取措施保卫它的安全的话,美国将反对其他国家干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动。”会谈中,基辛格还表示:“我们将不承认孟加拉。我们将不与孟加拉谈判。我们将不鼓励巴基斯坦与孟加拉之间举行会谈。”D 176 会谈备忘录,纽约,1971年12月10日,pp616~618。

  12月12日上午,尼克松、基辛格和黑格进行小范围会谈,研究中国对印巴战争的态度。会谈期间,中国要求在当日下午紧急会见美国高层。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基辛格当即指出:“看来中国人要采取行动了”,基辛格也表示:“若中苏之间兵戎相见,美国可以向中国提供一些战略轰炸机,但要避免核战爆发”。FRUS 1969~1976,VolXI:South Asia Crisis 1971,p785此次会谈实际上反映了美国高层在考虑中国直接军事介入印巴战争复杂矛盾的心理:若苏联威胁中国,美国将支持中国,但同时要避免美苏核大战。当日下午,黄华约见了黑格,事情的发展并没有照美国估计的那样,黄华宣读了中方的意见:“就我们而言,我们正增加对巴基斯坦的支持和援助。并且我们必须遵守这个原则,即不能承认孟加拉。”D177 会谈备忘录,纽约,1971年12月12日。这个意见实际上已经宣布,中方并不准备直接参与到战争中,并希望通过联合国渠道表达对巴基斯坦的支持。

  从12月3日到16日,第三次印巴战争只经历了短短十几天的时间就以印度占领东巴首府达卡,东巴守军无条件投降,西巴释放印度战俘,孟加拉国成立,众多国家纷纷承认而告终。第三次印巴战争使巴基斯坦受到空前削弱,印度成为南亚次大陆“无可争议的大国”。第三次印巴战争后,战败的巴基斯坦如何体面地解决战后遗留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作为巴基斯坦的传统盟友,中国对巴基斯坦给予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战争结束的12月16日,在周恩来亲自修改的中国政府声明中,对印度在苏联鼓励下的侵略行为给予了强烈谴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71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第二天,中国即宣布关闭驻达卡总领馆,并于1972年1月24日撤出了总领馆的全体人员。此后,虽然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在1972年初致信周恩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中方示好,但周恩来当时正忙于接待尼克松访华问题,而且由于印迟迟不撤军和遣返巴战俘,拒不执行联合国有关决议,为对印保持压力中国没有复信。李达南:《周恩来与中印关系》,《中共党史资料》1998年第1期,第65页。

  四、尼克松访华与中美相继承认孟加拉国

  第三次印巴战争直接导致了巴基斯坦政权的变动,1971年12月20日,布托就任巴总统和军管首席执行官。紧接着,布托宣布无条件释放拉赫曼。1月7日,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1月31日至2月2日,布托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布托出任总统后第一次出访。在布托和周恩来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双方继续强烈谴责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侵略,再次呼吁撤军、释放战俘。《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3日《人民日报》。此后,南亚问题的焦点开始转向是否承认孟加拉国的问题上来。

  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不久,中美关系取得了重大进展。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开始了对华访问。2月23日,尼克松与基辛格同周恩来进行了会谈。D197会谈备忘录,北京,1972年2月23日。尽管在承认孟加拉国的程序上中美双方有所歧义,但是显然这丝毫没有影响双方关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谈判。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就是在这份在中美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文件中,双方专门为南亚问题写上一条:双方均主张,印巴按联合国决议立即把军队全部撤回到本国境内停火线的各自一方;中方更坚决支持巴维护独立主权的斗争。将南亚问题写进中美联合公报中,不仅是中美双方不断磋商的结果,也体现了两国在这一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协商和互相尊重。

  尼克松访华的两个月后,美国于4月4日宣布承认孟加拉国。其后不久,印巴关系也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来。6、7月间,印巴签订双边关系协定。1972年7月6日《人民日报》。尽管印巴关系开始缓和,但印度仍故意拖延撤军,并坚持扣留9万名巴基斯坦战俘。对此,中国采取了坚定、明确的支持巴基斯坦的立场,决定在印度和孟加拉完全执行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关于停火、撤军和释放俘虏的决议前,不承认孟加拉,也不同意孟加拉加入联合国。在这一年的联大会议上,中国否决了关于孟加拉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两年以后,1974年,巴基斯坦承认孟加拉国,印度也释放了全部巴基斯坦战俘,中国最终同意接纳孟加拉国加入联合国。1975年10月4日,中国承认孟加拉国。

  五、结语

  东巴危机是冷战时期一次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地区危机。此次危机危及了地区稳定,触及了大国利益,整个危机的发展演变过程直接关系到中、美、苏、印、巴五国之间的互动和多重博弈。中国政府的主旨很明确,那就是反对“把印度变为扩张基地”,“从各方面支持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侵略”,《苏修同美帝争霸加紧向印度洋地区侵略扩张》,1971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认为“苏修是印度扩张主义者的后台老板”《苏修是印度扩张主义者的后台老板》,1971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同时,中国认为:“美苏两霸为争夺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加紧活动,两个超级大国的干涉和侵略必将激起印度洋地区人民群起而攻之。”《美苏两霸为争夺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加紧活动两个超级大国的干涉和侵略必将激起印度洋地区人民群起而攻之》,1972年1月10日《人民日报》。而对中美关系而言,在处理南亚危机的过程中,在与苏联的博弈中,共同的目标使中美关系正常化增加了更丰富的内涵——作为大三角格局形成的标志之一,中美之间开始在大的国际问题上寻求联合对抗苏联。

  1971年南亚危机的发展与中美缓和进程这两个貌似并不相关的问题,却因地缘因素、中美关系的重大变化及大三角国际格局而相互交织在一起。对中美两国来说,巴基斯坦不仅同时与中美保持友好关系,而且巴基斯坦还是中美关系解冻的重要秘密外交渠道。正是因为如此,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不但为此在恢复联合国代表权后第一次提出有关议案,而且第一次动用否决权。而对中美关系而言,在处理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中美之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磋商,并在这一问题上立场基本趋于一致——双方都反对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并认为南亚危机的主要威胁来自于苏联。正是在处理南亚危机的过程中,中美之间初步尝试建立了通报与协商机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