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十一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
新世纪以来中国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14-11-06    作者:任晶晶    来源:国史网 2014-11-06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国共产党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世纪在外交战略思想上的一项重要创新和理论建树。当前,系统梳理和总结新世纪以来中国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的提出

  所谓“国际关系民主化”,并非国际关系中的“新生”事物。早在近代国际关系产生之初,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思想便应运而生了当时的国际关系“民主化”在内涵和本质上同我们今天所说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很大差别。相关论述可参见倪世雄、王义桅:《试论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3期,第22~23页;刘杰:《论建立国际新秩序与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3期,第61~63页;倪世雄、王义桅:《再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第25~27页;李众军:《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民主化》,《宁夏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第94~95页;宋永刚、杨志刚:《大历史视野下的国际关系民主化》,《学术论坛》2005年第8期,第49~51页;李忠:《试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践进程及其现实意义》,《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67页。,但是这一思想作为一种明确的国际政治理念和外交政策主张被正式提出,则是冷战后的事。冷战后,伴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全球化和多极化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国际社会需要建立起某种民主化的国际治理和协调机制,以解决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国际政治格局“单极多元”的结构,也使各种国际问题往往需要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才能予以解决。因此,大多数国家主张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是,由于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争取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道路并不平坦。可以说,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潮在冷战后的发展,是对两极体制的一种深刻反思,是塑造国际新秩序和国际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从根本上摒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能使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协商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自2000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概念和主张,提出了中国关于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倡议和设想。

  2000年10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中非携手合作,共迎新的世纪》的讲话,指出“世界发展的主体是各国人民,世界的管理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应该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商解决国际问题,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江泽民:《中非携手合作共迎新的世纪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00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这是中国在新世纪首次明确提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概念。

  2001年11月5日,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在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发表题为《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演讲。他指出,“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应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刘正学、郑园园:《胡锦涛在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发表演讲就当今国际形势和一些国际问题阐述看法》,2001年11月6日《人民日报》。这是中国首次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内涵进行明确而集中的阐释。

  2002年5月10日,江泽民在亚洲开发银行理事会第三十五届年会上发表题为《加强亚洲团结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讲话。他指出,“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全球性的挑战要由各国合作应对。这样做,有利于体现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平衡发展。”江泽民:《加强亚洲团结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亚洲开发银行理事会第三十五届年会上的讲话》,2002年5月11日《人民日报》。这是中国首次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内涵进行明确的概括性总结。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对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进行阐述。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47页。此后,胡锦涛在多个重要场合又多次提及和阐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思想,并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作为了中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政策主张。

  二、中国共产党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的内涵与要义

  中国倡导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一个推动以统治和服从为特征的强权型国际关系,向以独立自主、平等参与和互利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型国际关系转化的过程。参见谌取荣:《国际关系民主化与世界和平》,《现代国际关系》1986年第3期,第1页;俞正梁:《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据笔者考证,国内学术界最早提出并定义国际关系民主化概念的学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谌取荣。他在《国际关系民主化与世界和平》(《现代国际关系》1986年第3期)一文中对国际关系民主化所下的定义为:“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指以统治和服从为特征的强权型国际关系向以独立自主、平等参与和互利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型国际关系的转化。”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思想,在内涵上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依据上,则是直接继承了邓小平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是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发展和弘扬。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质在于,各国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以平等相待,求同存异以扩大共识,合作协商以谋求共赢,增进友好以和谐相处。国纪平:《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2007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的内涵与要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

  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本质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主权原则仍是国际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石。“只要世界上还存在国界,人们分别在各自的国家中生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就是每个国家政府与人民的最高利益”。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9月7日《人民日报》。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胡锦涛:《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合作共赢——在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2008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各国人民有权根据本国国情,选择合适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别国不应加以干涉。各国政府和人民拥有处理和解决本国一切事务的最高权力。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都无权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给其他国家,更不能以此为借口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没有凌驾于国际社会之上的权利,更不能谋求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事务应由各国共同协商解决,不能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操纵和垄断。

  (二)经济上:互利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国际关系民主化要求所有国家独立自主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遵循公平合理原则,在互利合作中谋求共同发展,反对将一国的发展繁荣建立在别国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相互合作,共谋发展,特别是要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各国应在经济、科技、金融、贸易等领域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摒弃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歧视政策,积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体系、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公平有效的全球发展体系。参见胡锦涛:《在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7月10日《人民日报》。任何国家都不得利用在经济、技术和金融等方面的优势,谋求建立经济霸权,损害别国的经济安全和发展利益。

  应在各国充分参与和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国际规则,使经济全球化进程能够得到正确引导和管理,能够朝着有利于缩小南北贫富差距,有利于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有利于国际社会所有成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国际社会应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改革旧的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体制,加强危机预防和应对能力,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形成和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安全上:相互信任,平等协商,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寻求实现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主张用和平谈判、平等协商的方式公正合理地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国际社会应增强共同安全意识,既要维护本国安全,又要尊重别国安全关切。要摒弃冷战思维和同盟对抗,通过多边合作维护共同安全,协力防止冲突和战争。

  要充分尊重和发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方面的中心作用,建立公平有效的共同安全机制。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必须征得当事国的同意,恪守和平、中立、非自卫不使用武力和安理会授权等基本原则,不能成为某些大国变向干涉别国内政和谋取私利的工具。

  (四)文化上:相互借鉴,和谐共生,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对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尊重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胡锦涛:《世代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繁荣——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2003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各国有权遵循各自的历史轨迹,走符合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只有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大力提倡在不同文明间广泛开展对话和交流,消除意识形态偏见和隔阂,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各个民族、各种文明才能和谐相处、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也只有这样,世界文明的百花园才能异彩纷呈,人类社会才会获得不断进步的持久动力。

  三、中国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理论路径和实践探索

  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归宿,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前提,也是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饶银华:《新中国外交思想概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52页。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笔者认为,中国主张的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现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前提和基础。在霸权体系下,国际权力分布呈等级结构,霸权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属自上而下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国际大事由一国做主或由少数几个大国操纵,国际关系呈现专制统治的特征。冷战后,国际战略格局经过深刻调整,形成了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要求世界有多种力量,而不是某一强权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与国际关系民主化要求在国际事务中体现平等、民主的原则是相一致的,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体现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中国主张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中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早在冷战结束前夕,邓小平就曾经指出,未来的世界是个多极化的世界。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我们愿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中国积极推动多极化的发展,不仅由于多极化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利益,而且由于多极化追求的目标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认为,多极化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必要前提。只有世界多极化经过充分发展,才能抵制并减少少数国家凭借自身优势实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图谋和行径,才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

  (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中国主张建立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相互安全为前提,以均衡发展为基础,以公认法理为保障,以对话合作为手段,以共同繁荣为目标”胡锦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努力开创上海合作组织事业新局面——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莫斯科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5月30日《人民日报》。。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就是破除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过程。建立国际新秩序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目标,而国际新秩序的确立本身就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表现。当代国际旧秩序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其实质就是维护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和西方大国的霸权地位,就是严重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有利于世界各国平等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从根本上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确保各国共享全球化的“红利”,最终实现世界各国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中国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早在1988年9月,邓小平就提出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1页。继邓小平之后,江泽民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把这一主张进一步具体化,并在中国外交的实践中积极推动新秩序的建立。江泽民就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明确提出五点主张:创造安全可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恪守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互利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经济关系;造成自主选择、求同存异的国际和谐局面;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9、480页。这个国际新秩序观从根本上反映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要求,是国际关系民主化领域最为彻底的变革纲领。它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世界正义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因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三)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中心作用

  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制度保障。现代国际法的要义,主要体现在联合国宪章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国际准则中。只有切实遵循这些体现当代国际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才能有效地保障各国自主、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健全国际组织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机制保障。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主张各成员国不论大小、强弱,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因此,联合国作用的加强有利于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冷战后,一方面,国际社会普遍要求进一步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扩大其广泛性和代表性,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的席位,这些主张反映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美国从其霸权战略出发,对联合国采取实用主义态度,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弃,这种损害联合国权威的行为是与国际关系民主化潮流背道而驰的,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李美幸:《中国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理论与实践的卓越贡献》,《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12期,第157页。

  中国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始终强调并推动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中心作用,在裁军、消除地区紧张局势、联合国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促进国家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作出了不懈努力。为进一步加强联合国的作用,江泽民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应该共同致力于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第二,应该共同致力于维护安理会的权威;第三,应该共同致力于加强联合国在发展领域的作用;第四,应该共同致力于联合国决策的民主化。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关于联合国作用的发言。参见《江主席在千年首脑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发言》,2000年9月8日《人民日报》。上述建议指明了联合国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中国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主张。

  (四)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冷战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但依然存在,而且有了新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鼓吹以“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人道主义干预”论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干涉主义”,为任意干涉他国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制造理论依据。美国还提出“无赖国家”和“邪恶轴心”论,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寓于反恐、防扩之中,并公然提出“先发制人”战略,不但践踏了别国主权,而且损害了联合国的权威。这种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行径逆时代潮流而动,成为当前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最大障碍,遭到了全世界广大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强烈反对。

  中国一贯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于国际事务,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同时,团结各国人民,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认识到,霸权主义者正是凭借其在经济、军事和科技领域的优势地位,才能够在世界上横行霸道。因此,我们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只有不断壮大自身综合国力,才能够有效遏制霸权主义者的霸权企图和嚣张气焰。与此同时,中国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中国绝不搞侵略扩张,永远不争霸、不称霸,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2011年9月7日《人民日报》。

  (五)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发展中国家既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催生者,也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的主力军。冷战后,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长,国际地位上升,它们从维护自身权益的角度出发,强烈要求以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取代列强主宰的国际旧秩序。然而,在当前世界力量严重失衡、北强南弱局面加剧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发展进程中的不利处境总体上没有改变”胡锦涛:《在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集体会晤时的讲话》,200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大多数国际规则的制定权仍然被发达国家垄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仍然占据全面优势,发展中国家要取得和发达国家平等处理国际事务的权利在短期内还不现实。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仍然是一个长期目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始终高度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把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作为自己的国际义务,并将这一原则确立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邓小平指出:“中国现在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江泽民积极倡导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加强南南合作,主张努力促进经济全球化利益共享。中国认为,全球化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应由国际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使之体现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全球化进程不应由一个超级大国或少数发达国家操纵与垄断,不应成为主要为少数西方国家利益服务的工具;发达国家更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发展能力。参见倪世雄、王义桅:《试论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3期,第23页。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为维护发展中国家整体权益,争取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

  (六)大力倡导多边主义,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国际关系民主化要求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秉持和奉行多边主义,开展多边外交,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内在要求和构建和谐世界的有效平台。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多边外交一般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方式所开展的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协调。关于多边外交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表述。本文采用的是厄尔·苏利文在《后冷战世界的多边外交》一文中阐述的定义。转引自金鑫:《关于开拓新世纪我国多边外交工作的几点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第36~37页。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个时期内,中国外交以双边外交为主。严格说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多边外交才真正走进中国外交的议事日程。参见刘青建:《挑战·应对·构建——中国多边外交探析》,金灿荣主编:《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在多极化进程中,中国依据自身国家利益,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参与和开展多边外交,推动了国际社会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领域的合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大责任和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更加积极贡献的强烈政治意愿。参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05~2006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迄今为止,中国已签署了近300个国际条约,参加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并在军备控制、贸易投资、反恐防扩合作等国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求是》2007年第3期,第29页。,在多边外交中推动同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取得了新的进展,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维护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提出的一项国际关系新主张,是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战略思想上的一项重要创新和理论建树。这一思想无论是在理论领域丰富和发展中国国际战略思想,还是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和发展中国对外关系的实践中都具有战略性意义,是当代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