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夏杏珍    来源: 2009-11-18
  字体:(     ) 关闭窗口

  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1年6月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近五年的历史,是我国实现伟大转折的历史,是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打开建设四个现代化强国新路的历史。本文试图从评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文艺领域拨乱反正的历程,认识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粉碎“四人帮”中国人民得到第二次解放,文艺率先发出欢呼声,愤怒声讨林彪、四人帮的罪行。诗歌作为时代最敏感的神经先于其他文学样式,放声歌唱,第一声的欢呼是贺敬之的《中国的十月》。金振家等编的《枫叶红了的时候》是第一部以讽刺喜剧的形式对“四人帮”进行有力的揭露、无情的嘲讽和猛烈抨击的作品。工人业余作家宗福先的《于无声处》是在中央为“天安门事件”平反之前,最早用话剧形式为“四·五”英雄发出的第一声呐喊。歌颂了“四·五”英雄的浩然正气,恢复了“天安门运动”的历史真面目,无情地揭露“四人帮”反对周总理、镇压革命群众的血腥暴行。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小说、电影、相声、漫画……各种文艺样式都涌现出新作品。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火光。”(1925年)。粉碎“四人帮”,久被压抑的创作冲动激发出来了。周扬在评价天安门诗歌运动时说:“‘四人帮’篡党夺权首先从文艺战线开刀,人民则用文艺的重锤敲响了他们覆灭的丧钟。”粉碎“四人帮”后的文学潮流,应该说是以天安门诗歌运动为发端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相信文学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到来了。

  但是,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领域,又是十年动乱中的重灾区。“四人帮”用“文艺黑线专政论”对文艺界实行“全面专政”,推行反动的文化政策,大搞封建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不仅全盘否定“文革”前17年文艺工作的成就,也否定从30年代以来甚至从“五四”以来我国革命文艺的成果和光荣传统。把革命的作家、艺术家诬蔑为“黑线人物”、“反动权威”,禁绝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文艺作品。提出他们自己的一套集教条主义、修正主义、封建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于一体的极“左”的文艺路线。制造“从路线出发”、“主题先行”、“三突出”“三突出”即指: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中心人物)。原则,并由此演绎出三陪衬、三铺垫、多回合、高起点等一整套“三字经”创作模式。他们一方面把我们执行的正确路线诬蔑为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另一方面又把包括毛泽东在内的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从极“左”的方面加以利用和恶性发展。文艺领域要彻底摆脱林彪、“四人帮”的阴影,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获得彻底解放,是一场艰巨复杂的战斗。

    1. “依法治国”的起点应当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 三中全会怎么开?
    3.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键词
    4.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经济改革
    5. 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中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转变的历史考察
    6. 程冠军:重大转折关头的学习
    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粮食工作的历史经验
    8. 李捷: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
    9. 改革已不可逆转
    10. 人人都是改革受益者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