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也谈新时期文化发展战略的演变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张凤琦    来源: 2009-11-18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新时期文化发展战略演变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十五大以来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和发展思路的梳理,综合分析这一时期党的纲领性文件,从前述若干个“第一次”中,反映了执政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过程和理论创新,彰显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发展取向和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执政党和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意识明显提高。文化自觉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在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要素的关系时,文化的科学定位明确,文化的地位得到应有的体现。对此,在十五大以来党的纲领性文件,以及江泽民、胡锦涛等人的重要讲话中均得到充分体现。其主要判断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等等。刘云山:《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11期。这些理论概括集中反映了十五大以来文化建设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在对自身文化与全球文化清醒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自主的文化选择。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的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必然要求文化实现转型。这种文化转型是在对世界文化发展和自身文化经验审时度势的基础上,取得适应新环境、体现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能力。十五大以来我们党在文化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对文化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正是这种“自觉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体现。

  第二,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从强调政治思想教育转变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文化建设的重点总是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文化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主导权的丧失,并最终酿成20世纪80年代末的政治风波。邓小平总结失误的原因之一是“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他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5、306页。可见,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始终十分迫切,由此也决定了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于“新人塑造”。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重大成就,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尽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等问题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但是,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迅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显得越来越紧迫。正是基于这种变化,中共十五大以来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问题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新华网2004年9月27日。而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则明确提出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问题。

  第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大,文化认知达到新的高度。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而文化产品就其表现形式看,既是观念形态的,又是物质形态的,由此也就赋予了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即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前者指文化产品中所蕴含的特定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后者则意味着文化产品的生产应当符合所有物质产品生产的基本特征,即通常情况下,文化产品都将经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以至融入整个市场经济的大循环之中。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文化建设既应当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又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注重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又要注重文化产品的产业属性”,以及“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342页。等问题,引起中央高层和理论界、文化界的高度关注。人们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推动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这些认识是对以往我们对文化认识误区的一种修正,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规律的新探索。而文化理论上的创新,必然带来文化发展战略思路的变化,文化建设的内涵也得到丰富和拓展。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不仅在对文化建设的表述上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代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文化建设的内容也从过去的思想道德建设、科教文化事业建设两部分,拓展为思想道德建设、科教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三大块,从而充分反映了新时期、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的需求变化。

    1. 20世纪以来治黄方略与流域管理体系演变关系研究
    2. “小康社会”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
    3. 谭晓玲 王爱云: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重点学校政策的演变
    4.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演变的思考
    5. 梁柱:毛泽东反腐思想永不褪色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