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苏南模式的历史嬗变
发布时间: 2011-10-18    作者:张秀芹    来源: 2011-10-18
  字体:(     ) 关闭窗口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致力于制度创新。与集体经济的改制相伴,民营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苏南地区在世纪之交迅速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大部分是原来以集体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改制过来的。苏南地区的企业改制,有相当部分完全改制为私人企业,还有不少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但更多的是改制为公司制企业。苏南乡镇企业通过与外商合资、与其他法人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建立股份制公司、上市等途径明晰产权。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以江阴为代表的十多家乡镇企业上市,在证券市场形成了概念独特的“江阴板块”;以昆山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则普遍与外商及港台投资企业合资;以常熟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则多为私人控股的企业集团。

  至此,苏南模式由集体经济为主的结构,渐渐演变为外资、民资和股份制企业竞相发展、充满活力的结构。这种企业结构成为苏南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的微观基础。

  二、新苏南模式的内涵

  总体而言,直至20世纪末,苏南模式的增长方式基本上还是传统型、粗放型,其发展模式突出一个“快”字。这种发展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当时的环境,如全国的工业化总体水平较低,环境和资源约束较为宽松,偏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没有多少限制。而随着工业化的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粗放型增长方式在苏南地区必然要走到尽头。进入21世纪后,苏南地区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苏南地区抓住这个机遇启动了增长方式的转型,由此推动了苏南模式在发展方式上的转变。转变的核心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由原来突出“快”的发展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苏南地区在这方面有两个特色。第一,重视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突出引入核心高技术,突出研发中心的引进和建设。第二,突出原始创新。近年来苏南各地均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各类科技园,形成自主创新的新特色,使苏南有条件成为全国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二是着力于可持续发展。苏南地区在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供给方面的主要途径包括:第一,加大转移和淘汰高消耗和高污染工业的力度。第二,依靠信息化和高科技,跨越高消耗高污染的阶段。第三,推进环境和生态的建设,从地方政府到企业各方面,都高度重视全面小康生态环境指标的实现。苏南正在创造一个在工业化水平较高且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治理和建设环境的新模式。

  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苏南地区针对当地制造业高产值低收益的状况,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点在于推动制造业由低端向高端攀升,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苏南作为我国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之一,工业基础基本上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外商投资企业所带来的产业,其技术密集度基本上高于苏南原先的乡镇企业,而且外资企业进入后还带动了相应产业链的形成。特别是从21世纪初起,苏南提出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大批进入世界500强的国际制造业入驻苏南,并以此为导向带动了先进制造业的集聚。现在苏南地区支柱产业实现了脱胎换骨,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

  显然,苏南地区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实际上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如果说苏南模式的产生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那么新苏南模式不仅是对创新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更为突出的是对传统增长方式和传统发展观的突破。苏南率先实现了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的转变,苏、锡、常各市从2006年起到2007年先后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

  三、苏南模式的嬗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一种模式有新发展时包含两种含义,一是这种模式在新的发展阶段有创新。二是原有模式的合理内涵在新的模式得到了继承。由苏南模式转向新苏南模式,既体现了对原有苏南模式的路径依赖,又体现了发展模式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创新。这是一种扬弃。新苏南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苏南模式的传统,诸如坚持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集体经济发挥作用,注重共同富裕,地方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等。新苏南模式又是对原苏南模式的实践超越,具有与原苏南模式不同的基本特征,诸如从所有制来看,原苏南模式是集体所有制;新苏南模式是混合经济模式,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共同发展。从产业结构来看,原苏南模式是以传统工业为主;新苏南模式是二、三产业并举,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从管理方式来看,原苏南模式是乡镇企业管理模式;新苏南模式是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原苏南模式是粗放型经营,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获取较小的经济效益,产品附加值低;新苏南模式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产品附加值高。从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来看,原苏南模式与生态环境失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新苏南模式是生态型,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与自然、环境、生态协调一致。

  由苏南模式过渡到新苏南模式,具有一种内在的规律性,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客观规律的作用下,新苏南模式不同于原苏南模式的基本特征,目前正在苏南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得到逐步显现。而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农业要走现代农业的道路;工业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发展直接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改变以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来获取少许经济效益的增长方式,要尽快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增长方式上来。新苏南模式正是内在的具有这些本质特征,充分体现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因此,新苏南模式的发展思路实际上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展现,是科学发展观的一般理论同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新苏南模式的价值与意义绝不仅限于苏南,对于长三角乃至全国来讲,都具有相当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1. “苏南模式”中集体经济的改革与嬗变:以苏州市为例
    2. 中国的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
    3. 论1980年代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价值嬗变的基本图景
    5. 新中国高等教育政策65年:嬗变与分析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嬗变
    7. 农村性别分工的嬗变
    8. 张胜军:入世十年中国国家身份的嬗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