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机构 >> 国史年会 >> 历届年会论文 >> 第四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
李正华:第四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学术总结
发布时间: 2022-11-22    作者:李正华    来源:第四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 2019-09-11
  字体:(     ) 关闭窗口

  第四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学术总结

  The Academic Summary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Advanced Forum on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2019年9月8日)

  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 李正华(Li Zhenghua)

  尊敬的各位代表,各位嘉宾:

  深刻反映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实践,客观总结新中国70年成就与经验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内在逻辑,是对中华人民共和成立70周年的最好纪念。由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的主题为“现代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70年”的第四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经过中外学者一天半的紧张研讨,即将结束。受大会组委会委托,由我对本次论坛作简要总结。

  本届论坛得到中国各方面高度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王京清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姜辉致开幕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陈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谢春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原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外专家学者、期刊媒体记者1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40篇,其中海外学者13篇,中方学者27篇。在一天半时间里,来自越南、比利时、白俄罗斯、荷兰、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国以及国内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专家学者30多人作了大会发言,并进行了讨论交流。会议实现了预定的目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新闻媒体对论坛作了报道。

  下面,我对本次论坛作一学术总结。

  一、充分肯定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

  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与目标。为了这个梦想与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不懈探索实践,在不同时期提出了符合当时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郑重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将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围绕着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本届论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王京清在讲话中指出,新中国70年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历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是完全正确的。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指出了新中国70年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要成绩。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基杰斯·莫穆教授以道路建设与汽车为例考察了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问题,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北京大学程美东教授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对比后现代化国家、中国历史上王朝以及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些国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情况,认为新中国70年的发展是社会主义道路在落后国家成功发展的典型,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使社会主义制度大放异彩,并提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活力的认识。中央党校陈述教授分析了新中国70年国家发展目标的形成与发展情况,认为从建立“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到建设“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紧密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所取得的成果,必将指引中国人民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当代中国研究所张金才研究员指出,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经历了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演进过程。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华可胜教授深入总结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演变,认为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标志着成熟的现代化政策的形成。越南社科翰林院阮春强研究员详细比较了中国与越南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的情况。

  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紧密相连的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长期以来,国内外当代中国史学界在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问题上确实存在一些分歧,需要作出澄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杨明伟研究员深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自身的原则性、自适性、坚定性,强调只要保持和坚守这些基本特性,新中国就能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更好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稳步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光辉灿烂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王灵桂研究员认为,中国道路是当今时代最有作为的发展道路,中国制度是当今世界最有优势的制度模式,中国方案是当今世界最有前途的发展方案。当代中国研究所李文研究员认为,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的领导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奠定了三大基础,它们分别是: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充沛、良好的人力资源。中国人民大学杨凤城教授认为,新中国第一个30年为社会主义在中国奠基的时期,最终使中华民族以一个有尊严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就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制度保障;新时代是中华民族终于迎来强起来的时代,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中国、新时期、新时代,构成前后相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历史演进。

  二、深入总结新中国70年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新中国70年来,我国各个领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与宝贵经验。以下分五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关于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武力研究员、李扬助理教授把新中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和计划经济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前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时期;中共十八大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认为这三个时期一脉相承,接续完成中国经济从起步到腾飞,再到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程恩富教授分析了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指出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是统一发展的有机整体,割裂、扭曲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观点事实上是不客观的、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对于今后的实践和理论发展更是有害的。当代中国研究所郑有贵研究员认为,中国发挥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在开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中探索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新机制,进而形成以快活稳统一为特征的优势跨越发展路径。比利时鲁汶大学张丽雅教授指出,1961年末中国与西欧工业企业的关系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具体讨论了中国与英国石化贸易的情况。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波尔契科夫研究员详细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外贸、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特区等对外开放方面的主要成果,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吸引外资和海外投资等领域的领导者之一。白俄罗斯瓦金研究员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阻挠因素。

  关于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当代中国研究所李正华研究员指出,70年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新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有力保障,是新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张树华研究员认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冲破了西方固有的“民主-专制”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和双重标准,抵制住了西方以“民主、自由、人权”为幌子的文化霸权的侵扰,破除了“民主激进主义”和“民主原教旨主义”的干扰,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全面的发展视野,顺应人民的意愿,开辟了独具特色而卓有成效的政治发展道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展示着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魅力。当代中国研究所张星星研究员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能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又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政治优势,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白俄罗斯帕威尔·诺维科夫研究员从军事政治角度论述了1949—1955年苏中关系。

  关于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董志凯研究员从自力更生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辅相成的角度讨论了1949年至1978年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及启示,指出新中国工业化在坚持自力更生方针指引下很好地处理了技术引进的问题,既注意了消化吸收,同时也坚持不以牺牲主权为代价;强调认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科技强国、经济强国,必须努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当代中国研究所欧阳雪梅研究员指出,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其基本经验有: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关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正确处理古今中西文化关系,推动中华文化守正创新。

  关于新中国70年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唐迈教授分析了中国消除贫困的历程,认为中国已经在解决贫困问题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代中国研究所姚力研究员认为,新中国70年的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取得的基本经验有:始终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把人民健康作为关乎全局的筑基性任务,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始终坚持正确的卫生工作方针,从不同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的特点出发,制定适宜的工作策略;始终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遵循公平普惠的原则,将政府主导和全社会广泛参与完美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朱汉国教授认为,新中国70年社会建设主要成就有:一是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全国普遍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二是就业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三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人民群众已享有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机会;四是社会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五是民众生活发生了巨变,人们对日益改善的生活条件和不断提升的生活质量满意度越来越高。其基本经验有:社会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等。

  关于新中国70年外交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认为,目前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但双方必须找到共同维护和平和解决共同面临的全球问题的办法,要同舟共济,寻找到合作共赢的方式。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阿·阿·托济克指出,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对世界来说并不是威胁,而是机会,“中国所积累的经验不仅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对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有所裨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白俄罗斯谢尔盖研究员从21世纪的命运共同体角度分析了白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俄罗斯的萨夫金教授分析了传统外交政策的演变。越南社科翰林院杜进森研究员提出要共同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及革新,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新问题,促进越中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宫力教授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经历过对抗与对话,折冲与共处,逐渐了解和认清了对方的过程;强调中美关系从来都是在克服困难中前行,中美关系的内生动力已经形成;认为新时代虽然大国竞争加剧,但两国利益交织无法切割,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辛向阳研究员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论述出发讨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本质及鲜明特征。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指出,70年间中国外交与国际环境的互动是双向的,中国外交既受制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同时中国外交本身也推动了国际环境的变化。当代中国研究所王巧荣研究员把新中国70年中国外交分为三个时期:坚持独立自主,坚定捍卫国家独立权和平等权(1949—1978年);坚持和平发展,为国内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1979—2012年);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2—2019年)。认为新中国70年中国外交的经验有: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外交工作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对国家实力及应承担的国际责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三、有重点地讨论了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创新问题

  当代中国史研究日益成为中国史领域新的知识增长点,备受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的重要历史时间节点,对于当代中国史的学术研究状况进行总结与反思,对于加快推进当代中国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届论坛有部分文章着重谈到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创新问题。当代中国研究所宋月红研究员认为,国史通史研究和编纂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意义,指出国家观与历史观、新中国的国家理论与国史观、国史理论和国史研究理论构成了国史通史研究和编纂的学理基础。他强调,国史通史研究和编纂必须遵循“八重”研究方法,分别是:中华民族史总体法,新旧中国对比法,改革开放前后历史时期统一法,“五位一体”统筹法,思想、制度和实践融合法,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法,中国和世界比较法,党史国史一体法。中国社会科学院何培忠研究员以日本现代中国学会为中心来考察日本学界在不同时期关注的中国问题与中国观的变化,指出日本当代中国史研究对于国内当代中国史学界的研究具有启示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孙壮志研究员分析了当代中国和俄罗斯、欧亚研究的学术历程以及体制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金民卿研究员讨论了唯物史观在新中国创建前后的运用和发展情况,认为这个时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理论创新高潮,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理论成果。

  总的来说,第四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所涉议题重大,内容广泛,成果丰硕,是当代中国史学界研究成果一次高水平的展示。但对于波澜壮阔的新中国70年历史来说,从现代化视域来研究仅只是其中一个角度而已,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研究。通过本次会议,我们可能会取得以下几点共识:

  首先,要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这次会议,国内学者大都侧重于宏观层面的考察,国外学者讨论问题则比较具体。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各有所长,但也都有所不足,二者必须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对问题的讨论更为深入。

  其次,要聚焦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这次会议上,与会学者都作了精彩发言,但不足在于安排得过于紧凑,没有讨论与提问的时间,与会专家的观点未能得到充分表达与分享。

  最后,要注意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当代中国史研究,是综合性很强的学术研究。除了要注意当代中国史的学科属性是历史学研究以外,还要注意吸收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如果这样做的话,我相信一定会产生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各位代表,各位嘉宾,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宝贵经验,还需要我们深入地总结。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国内外当代中国史学界的交流与研讨活动一定会越来越多,高质量、高水平的当代中国史研究成果一定会越来越多。论坛虽有期,但友谊会长远。我们真诚地希望国际上有更多的专业学者来深入地研究当代中国史,用史实来讲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用交流来消弭误解与偏见,用创新来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繁荣发展。

  谢谢大家!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