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认识和研究国史,既可以形成国史理论,也可以形成国史研究理论。这两种理论形态相互联系,但在内涵、意义与作用上又有所不同。如果说国史理论主要揭示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及其如何发展,那么国史研究理论要解决的则是如何认识和研究国史。
国史理论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关系及其变化发展的带有规律性的思想认识成果,包括其发展的主题与主线、动力与条件、内涵与本质等。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形成和发展了党的国史理论。
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问题,是党的国史理论的根本问题。党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在国史发展中始终处于历史主体地位。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形态问题,是党的国史理论的基本问题。党坚持和探索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国史发展阶段问题,在党的国史理论中主要集中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这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党的国史理论为国史研究奠定思想理论与方法论基础。国史研究理论是关于国史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它既包括唯物史观在国史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而形成的国史观,又包括国史史料学、编纂学、史学史等的学科理论与方法。国史研究理论作为国史研究的一个学科分支,与国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和外交史等专门史研究相联系,又在研究范围、角度和方法上有所区别。国史通史性研究是国史研究理论的重要基础与来源,治史不“通”,则难知“大道”,也难为理。在一定意义上说,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就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把国史通史性研究与国史史学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一项历史研究工作。繁荣发展国史研究,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推动国史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创新,逐步提高国史研究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水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