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列宁思想在当代的四大生长点
发布时间: 2010-04-23    作者:王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4-23
  字体:(     ) 关闭窗口

   编者按 2010422,是列宁诞辰140周年纪念日。《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主义版特约请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有关专家学者以列宁与当代为主题撰写专文,以资纪念。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4221924121),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苏联建立者和第一位领导人。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
  《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根据《列宁全集》俄文第五版并增收《列宁全集》俄文版中的部分文献编辑而成。全集共60卷,共2600万字。目前,正在重新修订出版《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

     2010422恰逢列宁诞辰140周年纪念日,正是这个历史契机,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列宁思想的实质。我认为,改革开放30年,是马克恩主义哲学中国化30年,也是中国列宁学奠基30年,其中有四大生长点,以下我们逐一论述。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9082月至10月,列宁集中写作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并在翌年5月出版。

   近百年来,在对这部书的评价问题上,始终存在着激烈争论。在苏联列宁学与西方列宁学中间,广泛流行着各执一端的两种对立观点:在苏联列宁学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广泛流行一种观点,就是不加分析地简单化地抬高这一著作,似乎怎么高度评价都不为过;而在西方列宁学中,则广泛流行一种观点,认为这里讲的认识论,多半还停留在前马克思、前黑格尔、前康德的旧唯物主义水平上,甚至干脆认为这只是一部政治著作,根本不够格称作学术著作、哲学著作。

   张岱年、黄楠森等中国哲学家则力倡以实事求是、具体分析的态度,科学评价列宁这一著作的哲学意义与当代价值。张岱年早在1933年发表的《关于新唯物论》一文中,就旗帜鲜明地主张把列宁唯物辩证法作为新哲学“方法之主”。改革开放新时期,1991年张岱年又发表了《我为什么信持辩证唯物主义》一文,更明确肯定了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至今仍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30年代之初,我二十几岁,开始研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如《费尔巴哈论》、《反杜林论》、《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等等,当时这些著作的中译本虽然译笔欠佳,但还能窥见大旨。又读了李达翻译的《辩证唯物论教程》,深喜其中引述的列宁《哲学笔记》的条文。当时我广泛阅读了古今中西的哲学著作,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与现代西方的实用主义、新实在论、生命哲学、尼采哲学、新黑格尔主义等等作了比较,在比较之后,我肯定辩证唯物论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

   黄楠森力倡以“六经皆史”的历史主义态度,具体分析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生义》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以此为主旨,1987年,黄楠森等著的《列宁哲学恩想的产生和发展》,探讨研究了十月革命前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几个问题,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实质上,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的思想精髓在于,这是把唯物主义基础与辩证法灵魂、反映论与实践论结合起来,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系统化的第一次重大尝试。发掘列宁这一著作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始改革开放,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源头活水。

    1. 从列宁的建党思想看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的极端重要性
    2. 有必要重温列宁的问责
    3.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飞跃和升华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列宁选集》第三版修订版出版座谈会发言选编
    5. 列宁关于苏维埃选举的思想及启示
    6. 列宁农村建设理论的逻辑蕴涵探论
    7. 列宁“文化革命”思想的现代审视
    8. 列宁关于保持党员队伍纯洁性思考及启示
    9. 列宁由理想化民主向现实民主的思想转变
    10. 党内表达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