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动态 >> 理论动态
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
发布时间: 2009-12-17    作者:青海省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来源:人民日报 2009-12-17
  字体:(     ) 关闭窗口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是多民族国家保持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如果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不能统一,很容易破坏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当前,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势力”在世界不断蔓延,对我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造成了不利影响,也更加凸显出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重要性。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应当是有机统一的

  认同,即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认同心理是人类的基本特性之一,包含鲜明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具有持久性和根本性。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或群体具有多重身份,也就具有多元认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两者对个体或群体的意识判断和行为选择影响也最大。

  不可否认,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有一定区别的。民族认同主要体现为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的认可与共识,主要依赖于体貌特征、共同记忆、血缘关系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国家认同主要体现为个体或群体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为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独特性和连续性提供重要保障。但同时我们更要认识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又是统一的。在现代社会,每个个体一定属于某个民族,同时也一定属于某个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应该共存于个体的观念和意识中,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而不是非此即彼。在一般情况下,国家认同作为一种共性和共同利益的理性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同胞情感,应该居于首位;只有在极端情况下,如民族内部有人故意制造出分裂要求,民族认同才会超越国家认同。 

  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证了国家的团结统一。但近年来,受“三股势力”影响,在个别地方也出现了民族认同强而国家认同弱的不正常倾向。针对“三股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卑劣行径,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

  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是我国各族人民几千年来共同团结奋斗、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实现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文化认同作为国家认同基础的传统。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应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在弘扬中华文化时,尤其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整合,使少数民族文化不断为中华文化添加养分,使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更为丰富,从而形成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价值和情感,铸造国家认同的深厚文化基础。

  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基础,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个人是认同的主体,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必须通过个体的思想行为表现出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个人的道德素质密切相关,是公民道德的基本体现。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重要基础。对现代国家公民来说,任何一个人在拥有国家赋予的各项基本权利的同时,也都对国家负有基本的法律与道德义务。其中,爱国是最基本的义务。应努力培养各族人民的公民意识,增强国家归属感和认同感,认识到作为国家公民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保护国家利益的根本义务,只有首先维护好国家的统一、国家的根本利益,才能维护好自身的利益,从而做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创新形式手段为关键,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新形势下,针对“三股势力”在世界不断蔓延的情况,必须创新形式手段,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比如,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加大、加快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往来,形成和巩固各民族人民之间融洽相处、和谐相处的局面;通过有效的历史教育,使各族人民深刻了解和认识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悠久辉煌的历史,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融合、荣辱与共、共克危难的团结协作历史,强化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意识,将对本民族的认同与国家认同、公民身份认同协调统一起来;将公民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尤其是不断创新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培育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使爱国主义融入每个公民的血液之中。

  (执笔:吴玉敏)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留学生群体政治认同的生成机理与影响
    2. 中苏友好时期卡马河地区的中国工人:生活与适应问题
    3. 中国国家认同的历程与制约因素
    4. 析论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对云南跨境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
    5. 新中国初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6. 方志文化在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中的作用
    7. 当代中国对外宣传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8. 青少年爱国主义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