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理论
新时代高校国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20-09-04    作者:李有刚 陈士福    来源:国史网 2020-05-25
  字体:(     ) 关闭窗口

  新时代高校国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以山东泰安高校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高校是进行国史宣传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当代大学生对党史、国史教育的态度如何?是否已经达到应有的国史素养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新时代国史教育宣传的主要依托之一,其开展情况如何?为了解上述问题,我们于2018年11—12月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学院、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泰山护理职业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山东医药技师学院、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10所泰安本专科及高职院校(以下简称驻泰高校)的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希望借此了解国史教育在一些省属本专科院校的状况及教学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并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国史。

  一、调查情况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总浏览量为20454人,共有14389人回答问卷,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4386份。在有效问卷中,调查对象按性别划分:男生5173人,女生9213人;按专业划分:医科类大学生参与人数为4969人,非医科类文科专业参与人数为4808人、理工科专业参与人数为4609人;按年级划分:大一新生人数为7075人,大二学生人数为3469人,大三学生人数为2473人,大四学生人数为1060人,大五学生(临床医学毕业生)人数为226人,研究生人数为83人;按政治面貌划分:中共党员275人、入党积极分子1985人、共青团员11346人、群众780人。调查课程主要是包含国史内容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思政课。

  本次调查问卷共包括38个问题,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4个基本问题,主要目的是调查了解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和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在国史素养方面的差异。第二部分包括15个知识性问题,其中包括10个国史基础问题,如“三反”“五反”运动、“两弹一星”等;另外5个是与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相关的问题。我们设置这些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调查当代大学生对基本的国史知识是否熟悉或了解,以便了解其国史素养;关于中共十八大以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状况。第三部分包括9个问题,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决策的态度,根据其回答了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以及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认可度等。第四部分包括10个国史教学情况方面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对国史教育的态度以及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为下一步完善改进此项工作提供依据。

  本次调查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排专人负责设计问卷,经过全体思政课任课教师集体讨论、研究后定稿。调查工作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共同承担,调查方法是将问卷发布到“问卷网”上形成链接,然后通过微信和QQ发送到大学生班级群,由大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愿、自由、不记名作答。全部调查工作于2018年12月27日完成。

  二、调查结果及发现的问题

  调查问卷发出后,得到了上述驻泰高校的积极支持和帮助。我们汇总整理数据后得到了比较客观的调查结果,同时也发现了普通本专科院校的国史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国史素养

  国史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通过对问卷第二部分问题回答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多数大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国史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国史素养。例如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乒乓外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国史问题的调查,回答正确率皆在70%以上。根据问卷第三部分问题回答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对于国史重大问题和决策基本认同,只有极少数人不理解、不认同。例如,关于“抗美援朝利大于弊”一题,有效问卷中“完全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占88.44%,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这一重大决策的高度赞同,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了解和熟知战争的前因后果,赞同与认可“立国之战”的重大意义。又如,关于“新时代毛泽东思想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调查,有效问卷中“完全同意”和“比较同意”的高达96.06%,体现出毛泽东思想在当代大学生心中仍有崇高地位。除此之外,问卷还调查了关于改革开放、以人民为中心、小康社会等几个问题,“认同”与“赞同”的大学生皆在95%以上,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全部背诵”和“部分背诵”的达到97.41%;对于五大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等新提法,“很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大学生达70%以上。

  通过本次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多数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国史素养,调查结果总体上较为理想,说明以思政课为依托的国史教育取得了令人较为满意的效果,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系祖国、努力学习,对于国史基本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对于新理论、新成果非常关注,体现了大学生爱党爱国、关心国家大事的精神风貌。

  (二)当前高校国史教学成效显著

  高校中的国史教学是提升当代大学生国史素养的主要渠道。通过对调查问卷第四部分关于国史教育情况方面问题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在推动国史教育与宣传方面成效显著,已经探索出一些有效的经验。一是近年来高校在加强国史教育与宣传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作体系。在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指导下,各高校的宣传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部、思政部、基础部)等是国史教育与宣传的主导部门,他们把国史教育与思政教学相结合,把传统教学与现代课堂相结合,把媒体引导与网络舆情相结合,把理论研讨与实践考察相结合等,全方位加强了国史教育与宣传。一大批受过专业文史知识教育、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国史教育与宣传的行列,形成了国家重视、领导上心、教师专心、学生用心的国史教育良性循环体系。二是思政课已经成为国史教育的常规渠道。国史知识和理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本次问卷调查,驻泰高校中涉及国史教育的思政课程大学生出勤率很高,“从不旷课”和“极少旷课”的大学生共占95.65%,对课堂教学效果“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大学生占86.85%。作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政课在国史教育方面的功能、效果和作用已经得到了实践证明和广泛认可。

  (三)专业差异导致大学生国史素养有所不同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文科大学生答题正确率明显高于医科和理工科大学生,医科大学生答题正确率明显高于理工科大学生。文科大学生的国史素养普遍高于医科和理工科大学生,这是由于文科大学生关于国史教育的课程比较多,接受国史教育的时间比较长,这也证明了高校国史教育的作用和实效。医科大学生答题正确率高于理工科大学生,是因为近年来驻泰高校的医科学生高考入学成绩一般高于非医科学生,其基本素质较高,但其正确率低于文科大学生,说明医科大学生更加关注医学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国史教育等基本素质的培养。此外,由于医科的专业性质及其特殊性,医科大学生对国史的重视程度既不如文科大学生,也不如理工科大学生。例如,关于“您认为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有用吗”的问题,选择“国史是成才成长必备学科”选项的大学生中,医科学生比文科、理工科学生分别低5个百分点。理工科学生虽然对文史类知识及相关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如文科学生,但是比医科学生重视国史。例如,关于“学校是否应该为大学生开设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的问题,选择“应该”的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低约2个百分点,比医科学生高约4个百分点;选择“文科应该,理工科没必要”的理工科学生比文科学生高约5个百分点,比医科学生低0.59个百分点。以上调查结果说明,专业差异导致大学生国史素养有所不同。

  (四)年级差异反映出高校国史教育课程设置不均衡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国史素养与其所在年级有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国史素养基本呈递增趋势,毕业年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国史素养则明显低于前者。这是因为含有大量国史内容的思政课多数集中在大一、大二、大三年级。毕业年级学生忙于考研和找工作,容易忽略国史知识的学习;硕士研究生则专业性更强,有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本专业知识的积累。根据调查,问卷涉及的10所驻泰高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国史课,因此思政课肩负着国史教育的重任,但课时严重不足,即便是教育部明文规定的课时在个别高校也被打了一定“折扣”。例如,高校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根据教育部规定为6学分、96学时,但是个别高校实际授课学时仅为64学时。又如,某高校曾于2016—2018年期间停止为本专科生面授“形势与政策”课程,而是全部转为网课,这属于极不规范的现象。上述现象并非驻泰高校的个例,据了解,在全国还有一些高校存在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

  (五)大学生的国史素养水平与其政治面貌有一定关系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国史素养水平与其政治面貌有一定关系。第一,国史基础知识问题综合正确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团员、群众。大学生中党员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低于入党积极分子,说明已经入党的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理论知识学习,没有继续严格要求自己。第二,对国史重大问题认同情况的调查反映出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群众,尤其是在涉及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改革开放的里程碑意义、党的人民属性等问题上,这种认识水平的差距更为明显。这一调查结果说明,目前高校大学生入党选拔机制相对合理,能够吸收政治素养较高的人加入党组织。第三,对高校开展国史教育教学满意度的调查由高至低依次为群众、团员、入党积极分子、党员,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对国史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比普通大学生更高。

  (六)其他问题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大学生国史素养不高,个别院校国史教育工作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部分大学生对一些重大问题认识不清。例如,在问卷第二部分的调查中出现了一些错误率偏高的问题:针对“三反”“五反”运动、“两弹一星”“文化大革命”等问题的调查,回答正确率仅为50%左右。究其原因,这些问题专业性较强,普通本专科院校非国史专业的大学生一般难以正确把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内容经常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攻击,往往也是思政课教师望而却步的“雷区”,很多教师在讲述这些问题时仅仅是提纲挈领,而不会开展独立的专题讲述,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对此不甚了解。

  其次,一些大学生对国家重大决策不理解或不认同。从第三部分的调查数据所反映的情况来看,一些大学生对党的重大决策选择了“绝不同意”或“不太同意”。这部分大学生虽然占比不高,但说明其对党的执政能力不够认同,对党的理论和宗旨不够信服,对党的政策路线缺乏足够的信心,同时也说明我们当前的国史教育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再次,国史教育中的一些具体工作存在不足。一是一些高校对于组织开展国史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例如,有63.46%的大学生选择了“很少”或“不记得”参加了与国史教育有关的活动,有7%的大学生选择了“从未参加此类活动”,这说明有的高校受“传统课堂才是教育”观念的影响,对组织国史教育活动不够重视,而且有些高校组织的活动仅限于班干部和党员参加,普通大学生没有参加的机会。二是大学生读书自学的习惯弱化。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接受国史教育、学习了解国史知识最多的途径由高至低依次是课堂授课、互联网、电影电视剧、长辈讲述、博览群书,书籍排在末位说明国史相关著作没有得到大学生的重视,读书习惯在大学生中逐步弱化。三是国史教育工作者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例如,关于“您认为学校国史教学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怎么样”的问题,有21.29%的大学生选择了“素质有待提高”。国史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如何?大学生最有发言权。问卷调查结果说明,普通本专科院校有一部分国史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国史教育的态度及其接受国史教育的状况。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虽然个别问题的调查结果不太乐观,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正常现象,不能据此否定高校国史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深入开展高校国史教育的思考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国史教育总体形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国史教育。

  (一)进一步理顺高校国史教育的体制和机制

  高校及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突出国史教育在整个学历教育中的地位,把国史教育工作放到一个显著的位置。高校党委可以成立一个有专人负责、包含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领导的国史教育领导小组,形成有组织、有方法、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高校党委、宣传部要注重营造国史宣传的舆论氛围,及时把党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传达到各个部门和二级学院;教务处负责国史教育具体任务的规划和安排,及时分解和落实教学任务并做好课时的保障与质量监控;学生工作处和团委可以通过组织国史学习研究小组、主办国史演讲比赛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国史知识,鼓励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提升国史素养;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抓教学,把课堂利用好,认真落实新理论、新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要注意发挥好“五老”(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老干部)在国史教育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国史教师培养和教育辅助工作。

  (二)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

  除了要继续开设好思政课以外,为了弥补因年级差异造成的国史教育空白,高校应增设专门的国史教育课程,即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以下简称国史课)。虽然思政课包含部分国史内容,但这些内容较为零碎、分散。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其教学目标、大纲、内容安排等都与专门的国史课有很大差别。国史课应以新中国建设与社会发展历史为脉络,重点介绍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大理论成果以及国家的一些重大政策方针,通过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历史和现实的思维能力。开设国史课,及时更新国史教育的内容,尤其要注意增加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新思想新理论,这也正好可以弥补思政课的某些不足,使国史教育的内容更全面、更充实。国史课教材可以选用教育部指定教材,或由教育部出面聘请、委托当代中国研究所等国史研究机构的有关专家编撰最新版本的国史教材供大学生使用。

  (三)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史教育队伍

  国史教育队伍是决定国史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据了解,由于国史教育长期在高校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国家在这方面培养的专门人才较少,博士点较少,擅长国史教学的人才极为短缺。因此,要在国史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和引进上下功夫,制定培养人才的长远规划,同时还要对现有的国史教育工作者进行定期培训;高校要认真落实国史教育师资培养工作,严格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配备国史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严禁跨专业任课;加强国史相关课程教师的引进,遴选具有博士学历的人担任专职教师,师资不足的高校应及时引进人才,没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应敦促其尽早报考攻读;从增强内功方面下功夫,国史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平息息相关,应鼓励、督促教师提升科研能力,对于在课堂上不坚持正确导向、随意发表错误言论的教师应严肃处理;等等。

  (四)多方位加强国史教育,创新国史教育模式

  考虑到大学生的专业差异,国史教育要避免模式单一化,力争不同专业的国史教育在全覆盖的同时又各具特色,在教学的内容、目的、手段上应该有所差异。第一,文科大学生的国史教育要“有深度”。文科大学生需要详细学习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全面了解和把握国史,尤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政治品格的养成。第二,医科学生的国史教育要“有侧重”。医科学生的国史教育可以和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尤其是学习国史中的医学史部分,了解中西医在新中国发展嬗变的过程,科学认识中医和西医的差别、分歧及各自的价值。第三,理工科大学生的国史教育要“有新意”。理工科大学生需要准确理解新时代的新理论、新思想,在正确的舆论宣传和引导下成长为爱国、敬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第四,国史教育可以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融合。高校可以利用超星、智慧树、微信、雨课堂、校友邦等软件组织国史网络活动、安排学习任务、管理任课教师等,积极探索开展“课堂教法创新+多媒体+实践活动+网络平台”等形式多样的国史教育,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在课堂上强化国史教育效果,在互联网上占据国史教育阵地。同时,也要考虑到纯粹的国史教育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可以把国史教育同理想信念教育、成长成才教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习班教育等相结合,多途径提升大学生的国史素养。

  (五)加大高校国史教育的督导检查力度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其国史素养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掌握多少国史基本知识?对国家重大理论和决策的认同及拥护应达到什么程度?对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是否应有更高的标准要求?国史教育的硬件设施应达到什么程度?师资学历学识方面的要求是什么?上述问题都需要制定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这一标准的制定需要在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组织下,由国史与思政领域的权威专家及一线教师代表共同商榷研究确定,标准确定之后需要定期开展督导和检查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成立督查小组,定期检查国史教育的相关工作和部署是否落实到位,高校师生有何诉求,教育效果如何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使督导检查经常化、长期化,高校国史教育可以与学生党建工作挂钩。大学生党员的国史素养是否达标应作为衡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晴雨表”,国史教育状况亦应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

  在全国高校系统中,位于各省市区的普通本专科院校占有较大比例。因此,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国史教育实施的状况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校国史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从中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相关建议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国史宣传和教育。展望未来,希望在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和广大国史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下,国史教育工作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持续引领大学生自我净化、自我升华,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作者简介]李有刚,副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71000;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2488。陈士福,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71000。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年第3期,注释从略,引用请参考原文。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