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建设理论
国史是坚定民族历史自信的必修课
发布时间: 2019-11-25    作者:于沛    来源:国史网 2019-09-25
  字体:(     ) 关闭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以下简称国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缔造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推动国家不断向更加宏伟壮丽的目标前进的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艰辛探索到开创、坚持和发展的辉煌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新中国70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得到了深刻的历史启示。学好国史这门必修课,可以使我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坚定历史自信,清醒地把握现实,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历史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精神动力、智慧源泉。

  一

  世纪之交,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发生了两件重大的事件:一件是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另一件则是中国在21世纪初崛起,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当垄断资产阶级兴高采烈地宣布资本主义将一统天下时,中国却在实践中成功地高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如今,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已经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焕发出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重铸了世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心。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这两件截然相反的历史性事件,给人们以深刻的历史启迪。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70年征程。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毋庸讳言,我们在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时,也经历过曲折和坎坷,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底色”却从未改变。这是为什么?“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1]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史是我们的必修课。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是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修课。

  历史告诉我们:新中国的历史是不可割裂的历史。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人民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夙愿;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和进步的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2]

  历史告诉我们: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中国不仅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飞跃,而且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历史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新中国7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完成的。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中国70年的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

  近些年有论者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感很强的民族。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也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中国的史学承载着西方史学、哲学和宗教三重责任,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基于这个认识,论者认为:“章学诚讲‘六经皆史’,我觉得非常深刻”,“马列主义中最强大的”也是史观。[3]这个观点能否成立自然可以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也会有各种观点的阐发,但有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即历史(包括历史观)作为“文化中的文化”,在维系民族文化认同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历史在维系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坚定民族自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史更是如此。

  2012年9月,中共十八大召开前夕,经中共中央批准,当代中国研究所编写的多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以下简称《国史稿》)出版。《国史稿》的撰写和修改用了20年时间,记述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实践探索和艰苦奋斗,终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为使读者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更好地了解新中国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编写者还专门撰写了《序卷》,着重叙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以及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建立新中国的奋斗史。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史研究权威性著作最鲜明的特点(优点)在于:坚持突出一个主题、遵循一条主线、把握一个主流。“突出一个主题,即突出中国人民和代表人民意愿的国家政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遵循一条主线,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把握一个主流,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成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4]论从史出,这些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展开的理论阐释,生动而具体地阐述了新中国天翻地覆的历史性巨变轨迹及其原因。

  2016年,当代中国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丛书》(共6卷)问世,反映了国史研究的新进展、新水平,是近年国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1949~2012)》认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符合中国实际、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科学分析了我国为什么要选择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能突破“贫困陷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重大理论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2)》通过系统梳理社会结构、社会管理、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社会生活、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等内容,揭示新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主要成就和宝贵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1949~2012)》详细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在新中国文化发展道路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我国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2)》全面论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阐释了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系统梳理了国史研究的学术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范畴和方法,为国史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套丛书的出版,深刻呈现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丰功伟绩。

  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新中国70年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发展历史,是廓清迷雾、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坚定中华民族历史自信最好的教科书,也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支如椽之笔,既联系着昨天璀璨的中华文明,又引领着当下中国的蓬勃发展,更擘画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明天。不断强化国史学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历史自信,开创美好未来。

  三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种绵延5000多年、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这深刻地证明中国拥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也有人认为:“历史脉络的清晰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但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包袱,在接受某些新生事物或创造新生活方面带有一定的局限性。”[6]但是,事实上,新中国70年的历史有力地证明,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绝不是沉重的包袱,在接受新生事物和创造新生活上也从无困难。之所以如此,与我们实事求是地学习国史、认识国情、坚定历史自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的源动力和核心内涵,是改朝换代也未曾阻断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和为贵、信以待人、贵和尚中;自强不息、正道直行、以道制欲;等等。这些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古代中国和世界,也广泛地涵养着当代中国和世界。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过综合创新、现代转化,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科学认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坚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2018年6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7]此后,他又多次重申这个判断。这是站在世界历史的新高度,对世界发展大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世界出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是什么?中国该如何应对?世界向何处去?探讨这个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就是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就决定了中国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最大变量。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新中国70年发展史的辉煌成就,是愈益坚定中华民族历史自信的基石,也是赢得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理解与尊重的底气。一些外国学者认为,世界“正在见证西方500年支配地位的终结”。[8]这一看法不无道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其意义不仅在于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的和平崛起,更是在于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东方社会主义大国以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这是一条崭新的、不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社会发展道路。连美国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作为主要的新崛起中的全球力量……将会改变地缘政治的图景……将会迅速成长为经济和政治大国”。[9]西方理论界也在热议“世界向东方倾斜”、“中国为何如此激动人心”等。但是,正如习近平所告诫的:“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而是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10]我们不怕棒杀,但同时也要警惕捧杀。总之,面对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我们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韧精神,信心百倍地砥砺奋进,自觉地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为己任。

  习近平指出:“所谓正确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7]在举国同庆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通过回溯并总结新中国的发展道路,我们就能深刻认识到历史自信的依据所在。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前进道路上所面临的这样或那样的挑战。一些学者在思考“中国梦”究竟有多远、“复兴路”到底有多长时,提出了“艰难的复兴”这一命题。确实,尽管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已不可逆转,但世界所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却日益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加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这些危机与挑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新中国7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所熔铸的国史长卷,给我们提供了面对风险与挑战的宝贵经验,给我们以高度的历史自信,使“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11]

  [参引文献]

  [1]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

  [2]《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

  [3]玛雅:《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339页。

  [4]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4卷,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第381页。

  [5]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

  [6]公方彬:《决策中国:当今政治问题的深层思考》,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

  [7]《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6月24日。

  [8]巴殿君、沈和:《论国际体系的转型与东亚地缘政治困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3期。

  [9]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著、相蓝欣译:《大趋势——2020年的世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10]《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全党必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人民日报》2019年6月26日。

  [1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作者简介]于沛,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100006。]

  本文发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5期。

  [责任编辑:周 进、易海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