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交流与合作
1963~1969年中古两国科学院的科技合作
发布时间: 2015-04-16    作者:王勇忠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5-01-14
  字体:(     ) 关闭窗口

  1960928日,中古两国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古巴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同年11月,古巴领导人格瓦拉率政府经济代表团访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双方签署了经济合作协定,同时签订了1961年贸易议定书和科学技术合作议定书。[1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古巴总统多尔蒂科斯先后互访,两国间人员交往逐渐增多,双边关系不断升温。

  一般认为,从196412月开始,中国共产党和古巴共产党就是否停止国际共运公开论战问题产生分歧,导致两党于19662月断绝了关系,两国经济和科技合作交流先后中断,但双方仍保持大使级外交关系。从1967年起,中古关系趋于缓和。[2但实际上,两国科学院的科技合作一直未曾中断,特别是以土壤学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合作对古巴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中古两国科学院合作的缘起

  1962年,古巴科学院全国委员会成立,年底即通过中国驻古使馆向中方表达了希望两国科学院间建立科学合作关系的愿望。19631月,古巴科学院院长希门尼斯致函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邀请中国科学院派一个考察团来我国研究某些你们感兴趣的问题,无论是在社会科学方面或是在自然科学方面。这些研究人员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对我国某些具体的方面(如植物、地质、地理、海洋学、文学、历史)等进行考察,另一方面帮助我们就地培养一些古巴的专家或学生。[3接到邀请后,中国科学院于4月下旬派出了以生物学部副主任林镕为首的6人科学访问组赴古巴考察。

  访问组在古巴期间,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古巴总统多尔蒂科斯和工业部部长格瓦拉先后接见了访问组全体成员,希门尼斯院长多次与访问组约谈。双方就中古两国科学院合作协定书草案初步交换了意见,访问组还听取了古巴科学院对具体合作项目的意见。由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已决定在海洋、地震、地球物理等研究方面大力帮助古巴,所以古方希望中方在动能(潮汐能、风能、太阳能)及农业基础研究方面(如遗传育种)予以帮助,如希门尼斯所说:今年土改委员会召集农业基础理论者开会,决定与中国合作,因为中国包括广东、广西等热带地区,与古巴气候相似。4

  访问组归国后,中国科学院党组向聂荣臻副总理提交了《关于中古两国科学院合作的情况汇报》,提出:在科学合作上,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凡我们能办到的,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办不到的,诚恳解释。不强调来往人数上双方对等。合作项目,既答应的,就要办到,并且办好。据申健大使介绍,苏联、捷克方面帮助项目不少,派了很多专家去古,费用很大,不见效果,建议我院注意实效。某些项目涉及院外部门的,如潮汐能利用、南方作物遗传育种等,如对方一再提出要求,不便拒绝时,拟建议允许列入两院合作计划,国内分工配合问题,请国家科委统一安排。4之后,中国科学院拟定了具体的援助内容:(1)中国科学院拟派出土壤调查、植物病害基础、水生生物学、历史等方面科学工作者78人赴古巴科学院帮助研究工作;(2)中国科学院拟接收古巴科学院派来土壤调查、植物病害基础、植物生理等方面科学工作者67人到中国科学院掌握和了解有关研究工作;(3)中国科学院拟赠给古巴科学院土壤分析、植物病害基础实验设备各一套以及昆虫、鸟类陈列标本等。[5

  方案上报后,很快得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的认可,主管部门还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批示:关于上述计划中拟派水生生物学家去古考察的项目,不是古院向中院提出的要求,而是中院主动帮助古院发展淡水养鱼。我们考虑到古方已通过中古两国科技合作途径向我水产部聘请了两名淡水养鱼专家即将赴古工作一年,故此项可不必再派人去。其余项目均可同意。古院提出的合作项目要求,凡不属于中国科学院业务范围的,应通过中古两国科技合作途径解决,不必列入中古两院合作的执行计划中……关于中古两院科学合作执行计划的财务问题,可按照中古两国科学技术合作的有关费用规定办理。5

  612日,希门尼斯院长率领古巴科学院代表团访华,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在中方草案的基础上,双方于625日正式签署了为期6年的《中古两国科学院合作协议》和《19631964年工作计划》。[6

  二、土壤考察组访问古巴

  1964年,在向古巴科学院提交考察计划[7后,中国科学院派出了以土壤研究所所长马溶之为组长的考察组[2]。考察组于113日离京,经布拉格转机赴古巴。在为期4个多月的访问中,考察组几乎走遍了整个古巴,其主要的行程和访问内容包括:

  (一)考察与参观

  考察组对西方省、哈瓦那省、马坦萨斯省、拉斯维拉斯省和奥连特省进行了7期野外考察,了解了古巴的土壤资源和农业情况,同时参观了中央农业试验场、水利资源委员会、地质矿产研究所、古巴全国科学委员会和全国土改委员会下属的各科研和生产机构。

  (二)参加会议与做学术报告

  考察组参加了古巴全国第一次土壤工作会议,在会上马溶之作了《关于中国土壤科学发展概况》的报告,介绍了中国土壤研究机构的组织、主要研究内容、学科分支的发展情况以及干部培养问题,引起到会代表和有关部门领导的兴趣和重视。

  考察组还先后在古巴全国科学委员会、全国土改委员会和中部大学作了三场学术报告,分别是《土壤的发生、分类和分区》(马溶之、赵其国);《关于肥料和合理施肥的几个问题》(鲁如坤);《提高土壤肥力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陈家坊)。

  (三)举行多场座谈会

  ——考察组应古巴全国土改委员会有机肥料局的邀请,参加讨论有机肥料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堆肥的技术等问题的座谈会。

  ——考察组应松树岛地区党委书记的邀请,参加了讨论该岛农业发展问题的座谈会。

  ——考察组参加了短期土壤培训班教学内容座谈会,并提出短期培训的教学内容应以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为原则。

  ——考察组在哈瓦那大学农学院的座谈会上介绍了中国农学院农化课程的内容和情况。

  ——应古巴全国土改委员会的邀请,考察组介绍了中国大比例尺制图原则,分析项目的选择和方法,同时还讨论了甘蔗肥料实验的设计和实验室电子显微镜设备等问题。

  ——根据古巴全国科学委员会主席希门尼斯的提议,考察组对古巴土壤研究的发展问题,作了名为《关于古巴土壤科学发展规划的几点意见》的规划,古方除在研究项目上有些具体补充外,表示完全赞同。[8

  通过这些考察和交流,考察组基本了解了古巴的自然条件、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甘蔗栽培、水稻种植、林业、畜牧及果树、肥料和施肥等方面的情况,掌握了古巴土壤科学的整体概况:古巴全国的土壤工作人员(研究技术干部和教师)只有约30余人,分布在水利机关、学校和其他农业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土壤制图、盐土改良、一般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分析和土壤微生物等方面,学科发展极不平衡,尚未发展农业化学工作,而且设备仪器和书籍期刊普遍缺乏。9根据这些情况,考察组建议:第一,可以派遣土壤专家组去古巴协助工作,且应包括土壤地理、土壤农化及土壤化学三方面的专家;第二,对古巴的科技援助不要零敲碎打,要有重点、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可能收获大,易于出成果;第三,要重点指定某些出口的工具书和教科书,以供亚非拉等国参考;第四,必须解决语言文字问题,应该培养懂西班牙语的科技翻译人员,去古专家应当事先短期突击西班牙语;第五,接收古巴留学生时,应考虑接收具有大学毕业水平并会英语或俄语的人员比较合适;第六,每天伙食标准应定为10比索,以实报实销为宜。[9

  这次考察,为中国科学院派遣常驻古巴的土壤专家组打下了基础。

  三、协助建立土壤研究所

  1964年,古巴第一届全国土壤会议通过了建立一所土壤研究所的决议。在访问组回国前,希门尼斯就致信郭沫若,建议把这个所的建立作为中国科学院协助古巴科学的发展及帮助古巴农业生产迅速进步的主要内容。[1010月,希门尼斯再次来函,向中方转告卡斯特罗总理催促古巴科学院开始进行土壤研究工作的指示。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这一项目被列入了中古两国科学院19651966年合作项目,决定派遣35人的小组赴古巴帮助建立土壤研究所,为期12年,并辅以高级研究员的短期出差,各为期23个月,仪器设备以原19631964年两院合作计划规定的赠送给古巴科学院的一套土壤分析实验室仪器设备为基础。

  224日,古巴土壤研究所正式成立,下设微生物实验室、土壤肥力及特性实验室、沉积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制图部和图书馆等部门,中方派出正在古巴开会的生物学部学部委员张香桐和第一批赴古的专家组成员赵其国、朱兆良参加开幕式。之后,还先后派出了刘兴文、程云生、丁鑑、罗质超和赵家骅等专家,李庆奎和陈家坊两位专家也曾短期赴古巴指导工作。

  但从1966年开始,受到中古两党关系紧张的影响,古方在对待专家组的态度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对进行的工作不加过问,不积极帮助解决外出调查的交通、住宿和吃饭等问题,中国专家的学术报告被长期搁置,而对联合国粮农组织派赴古巴的他国专家的文章则及时刊登等。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方专家组仍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完成了比例为1250000的古巴全国土壤图工作的55.2%,进行了6803个土壤标本的理化分析,初步了解了古巴主要土壤的肥力特征;(2)进行了磷灰石的培育及盆栽实验;(3)研究了古巴的主要土壤微生物,写出了初步总结报告;(4)举行各种学术报告29场;(5)指导了31名古巴技术人员,使其初步掌握了土壤野外调查及实验室工作的知识。[11

  总的来说,除因卡斯特罗亲自要求增加了马亚达等地的考察任务,致使一些原定的计划未能完成外,中方专家组基本完成了19651966年合作计划中的主要任务。

  根据双方协定,中方专家组的工作于1967223日到期,但因对土壤学及土壤学同位素研究和成立同位素研究室的装备方面的需要,古方向中方提出了延期要求,并拟于19671月派遣由古巴土壤所所长布拉纳斯为代表的古巴科学院代表团来华签订两国科学院19671968年合作计划。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访问计划未能如期实现。中方专家组的工作按原计划完成后,赵其国、丁鑑、刘兴文和程云生等先后回国。后经双方协商,由中国科学院上报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经聂荣臻副总理批准后,于625日签订了《古巴共和国科学院全国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19671968年科学合作计划》,内容包括:古方延聘赵其国等9名土壤专家1年(自1967624日起,至1968624日止,包括休假一个月),以便继续完成尚未结束的任务,中方向古巴赠送一批仪器。[12

  19683月,希门尼斯再次致函郭沫若,要求土壤专家组延期半年,以便结束剩下的野外工作,在实验室分析采集来的全部标本,以及制作地理图和土壤利用图……在到十一月份为止的这个时期内,也就是我们建议延长给我们当参谋的专家们在我们这里逗留的时期内,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在北京签订的协定,商讨1969年新的工作计划:(1)开始制作二十五万分之一的古巴土壤图;(2)培养制作土壤肥力、酸度和利用图并正确运用实验数据的古巴干部;(3)为土壤实验室适当配备设备、玻璃器材和药剂方面提供合作。[13经双方协商,中方同意延长土壤专家组在古巴继续工作6个月的要求,但决定只留下制作土壤图的赵其国、刘兴文和一名翻译,其余人按期回国,暂缓签订1969年合作协议。随后,希门尼斯复信郭沫若,表达了谢意以及进一步加强中古两国科学院之间的科学关系的坚定愿望。[14

  同年8月,希门尼斯来函希望商谈合作协议及要求赠送经纬仪事。8月下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接见了来访的古巴科学院副院长赛福斯。129日,古巴土壤所所长布拉纳斯专门到中国驻古巴使馆与李善一代办商讨关于签订两国科学院新的合作计划以及继续援助古巴土壤所工作的可能性。经多方面考虑,中方决定:(1)不宜主动提出废除中古两国科学院科学合作协议,让该协议自动再延长6年;(2)暂不与古签订新的两国科学院科学合作计划……建议1969年双方往来项目可通讯商定。待其提出派人来华等要求时,再根据情况专案上报。[15

  196913日,中国专家组离开古巴,结束了为期4年的考察。虽然之后古方曾再次请求中方派遣专家组,但由于国内外形势和两国关系的变化,这一请求未能实现。

  正如古巴土壤所所长布拉纳斯所说:古巴土壤所是中国的产儿,中国专家组是古巴土壤研究工作的始祖,是古巴工作人员的榜样;在中国的援助下,古巴土壤所发展很快,从一开始的二十几人增至今天的一百二十几人;古巴土壤所的工作得到古巴政府内各单位的好评,成为古巴政府发展农业计划中一个得到完全信赖的单位,担负了不少重要研究任务。16由此可知,中国科学院土壤专家组的工作对古巴土壤学科的建立和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它的工作也曾受到中古关系波动的影响,但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得以延续而未曾中断。可以说,它是中古两国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参引文献]

  1]《李先念格瓦拉发表联合公报》,《人民日报》1960121日。

  2]么素珍:《中古关系45年:在曲折中不断发展》,《拉丁美洲研究》2006年第2期。

  3]《希门尼斯致郭沫若函(196314日)》,中国科学院档案处:1963-04-029

  4]《关于中古两国科学院合作的情况汇报(196366日)》,中国科学院档案处:1963-01-049

  5]《关于中国科学院接待古巴科学院代表团方案的请示(196368日)》,中国科学院档案处:1963-01-049

  6]《中古科学院签订科学合作协议》,《人民日报》1963626日。

  7]《土壤专家赴古考察计划》,中国科学院档案处:1964-04-025

  8]《中国科学院古巴土壤考察组工作总结》,中国科学院档案处:1964-04-025

  9]《中国科学院古巴土壤考察组的报告(196464日)》,中国科学院档案处:1964-04-025

  10]《希门尼斯致郭沫若函(1964424日)》,中国科学院档案处:1965-04-064

  11]《关于我援助古巴科学院土壤专家组在古工作简况汇报及是否延期工作的请示报告》,中国科学院档案处:1974-04-011

  12]《古巴共和国科学院全国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19671968年科学合作计划》,中国科学院档案处:1974-04-0012

  13]《希门尼斯致郭沫若函》,中国科学院档案处:1970-04-0013

  14]《希门尼斯致郭沫若函(196879日)》,中国科学院档案处:1974-04-0013

  15]《关于延长中古两国科学合作协定及暂不签订两院新合作计划的请示报告(19681214日)》,中国科学院档案处:1970-04-0013

  16]《古巴土壤所长马丁纳斯维埃拉访李善一代办谈话摘要》,中国科学院档案处:1970-04-0013


  [1][收稿日期]2014-11-14

 [作者简介]王勇忠,理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00190。

  [2]考察组成员:马溶之(研究员,专长土壤地理)、陈家坊(副研究员,专长土壤化学)、鲁如坤(助理研究员,专长土壤农业化学)、赵其国(助理研究员,专长热带土壤发生分类)。

    1. “百人计划”对中科院科研生产力的影响(1993~2004)
    2. 科技合作在外交中应发挥更重要作用
    3. 周忠和:科学、智识分子与文化
    4.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创新,让更多人成就梦想
    5.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提升国家竞争力
    6.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
    7. 中国科学院优先推动五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研究
    8. 中国科学院成立
    9. 新中国成立后党加强对科学事业领导的实现过程
    10.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创新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