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外交史 >> 国际交流与合作
“金砖四国”将致力于为全人类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发布时间: 2010-04-16    作者:王作葵    来源:新华网 2010-04-16
  字体:(     ) 关闭窗口

——访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

  “‘金砖四国’并非一个排外的俱乐部,”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金砖四国’旨在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而非划出新的分界线。金砖四国将致力于为全人类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拉佐夫说,通过金融危机国际社会认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实现经济增长的万能良方,也不能全盘照搬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任何一种。也许,这便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特点之一。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优势,这不仅仅是“金砖四国”的一个共同特点,同时也是它们带给世界的一份宝贵经验。

  “当然这并不是说,‘金砖四国’之间开展相互合作的潜力有限。相反,‘金砖四国’开拓出了新的合作与对话领域,”拉佐夫说。在“金砖四国”第二次峰会召开前夕,已经举行或将要举行四国能源、农业、财政、央行等机构负责人以及实业界、学界代表的一系列会晤。

   拉佐夫说,此次世界金融危机表明,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发生变化的不仅是经济架构,更包括处理国际事务的方式方法,尽管冷战思维的残余依然存在,但国际社会正在摒弃冷战时代的格局。

  “我坚信,多边外交将成为未来国际关系的基础,这种多边关系旨在通过种种灵活的方式实现不同国家集团之间的合作而非相互对抗,”拉佐夫表示。

  他说,在这一大背景下,俄罗斯一贯主张建立更民主、更公正的国际秩序,主张世界各国应享有平等的安全和平等的发展机遇。“我们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恪守国际法,夯实国际政治的集体性、多边性基础,必须兼顾所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的合法利益。”

  当谈到发展中大国应如何增进相互间及与外部世界的信任时,拉佐夫说:“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复杂的变迁。在我看来,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大国影响力的显著提高堪称这一进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这也是形成国际关系多边格局的一个保障。”

  拉佐夫说,随着经济成为当今世界的首要话题,所谓“俄罗斯威胁论”所受关注度开始下降。“危机要求我们全面、认真、细致地审视自己对国际问题的立场,评估种种与其他国家相关的风险,共同致力于实现世界经济关系的转变以充分顾及相关各方的利益。”

  他指出,世界金融危机告诉人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联日益紧密。同样因为危机,一些新的国际交往方式应运而生。其中,“二十国集团”有望成为共同探讨世界经济问题的富有前景的论坛,成为开展国家间合作的新的平台,俄方愿为其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拉佐夫还就新兴大国应如何提升自身在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发表了看法。

  他说,此次危机告诉人们,现有国际架构,首先是国际经济管理架构,不能保证全球的稳定发展。当前,全球化进程已在质上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今世界告别封闭隔绝进入彼此高度相互关联的时代。“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如何采取彼此协调的立场维护在国际舞台上的共同利益,推动构建多极世界。”

  “显而易见的是,值此二十国集团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金砖四国’之间的合作具有更加迫切的意义,”拉佐夫说。

  拉佐夫还说,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中,俄罗斯与中国开展了积极且富有成果的合作。

  “俄中合作目前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双方可就各种问题坦诚、友好地交换意见,”拉佐夫说,“今天,俄中关系的日程是如此广泛,因此必须保持经常性的高层对话。去年两国元首进行了5次会晤,今年双方的政治交往同样将会非常频密。”

 

    1. “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增强
    2. 金砖四国:贸易依存度不断提升
    3. 中国抗疫国际合作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
    4. 中国对外合作机制的身份认同功能:以澜湄合作机制为例的分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